【大紀元6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專訪) 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理事長黃得瑞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台灣科協標榜的「台灣優先」理念,是著眼於「全球佈局」,絕非狹隘鎖國概念,因為台灣科技產業必須要先在國內根基打穩,立足台灣之後,才有辦法走出去、進行全球市場佈局,因此,國內產業要儘速推動升級,並加強研發(R&D )與自創品牌,發展出高附加價值產品,使台灣成為「綠色矽島」的願景得以落實。
今年3月,黃得瑞接下劉泰英的棒子,成為台灣科協新任理事長,堪稱是當年創立台灣科協主要推手之一的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科技人,在國內光碟科技界為重量級領袖人物,目前更同時擔任工研院光電所副所長與總統府科技諮詢委員會委員。
黃得瑞說,「台灣的產業升級與轉型是刻不容緩!」針對國內傳統產業發展,過去政府政策偏重少數策略性工業,其報酬率高但風險亦較高,不景氣時所受之衝擊亦較大,傳統產業報酬率雖然較低,但卻具有風險分散的效果;尤其傳統產業對台灣的經濟成長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提供的龐大就業機會,若任由傳統產業衰退及大量外移,將造成結構性失業而形成社會問題,如何協助傳統產業轉型與升級,是台灣產業政策的重要目標與方向,也是台灣科協所關心的議題。
黃得瑞指出,有關高科技事業的發展,台灣在資訊、半導體產業的成就舉世所共睹,雖是海島小國,但卻有晶圓代工、主機板、筆記型電腦、監視器等許多世界第一的產品,可惜的是台灣過去以OEM代工為主,賺的都是低毛利率的辛苦錢,「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台灣高科技產業如何走出代工之路,進行研發創新技術,生產高附加價值商品。」
黃得瑞強調,其實目前台製產品品質已經大幅提升,自有品牌是可以思考的方向,未來要讓MIT(Made in Taiwan )變成一種資產、一種形象,如此才可獲取最大利基。
台灣科協成立宗旨,是結合認同台灣優先的人士,共同為台灣的產業發展打拚,以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高科技產業在本土深耕,黃得瑞說:「對於高舉台灣優先理念,仍有少部分人士,扣上意識形態帽子來看待台灣科協的角色,其實,這是種非常錯誤且狹隘的解讀。」
黃得瑞指出,我們並不反對台商到中國投資,因為企業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市場佈局,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也是自由經濟市場的真諦,但是對台灣而言,中國卻是個非常特殊、風險極高的市場,這點企業不能不考慮。
因為中國並非法治國家與經濟自由市場,對台灣更存有高度敵意,而且台灣不像日本等其它國家,可以和中國簽定投資保障協定,一旦企業在中國發生問題,還可以進行國際訴訟求償,但台商到中國投資只能自求多福,若不幸遇到問題更是求訴無門。「要去中國投資當然可以,但一定要做好風險評估,不要人家去,你也一頭熱跟著去,到時候吃虧還是自己!」黃得瑞說。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