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連續兩天的超大豪雨下得台灣災情頻傳,許多民眾措手不及,中央氣象局再度成為眾矢之的,行政院表示,會請氣象局檢討是否有誤判的人為疏失;氣象局官員則稱:「如果雷雨胞直接長在你頭上,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指出,這次釀災的「雷雨胞」生命週期很短,以當前氣象科技的極限,還無法事前預測它的生成地點,僅能在雷雨胞生成後密切觀察後續發展,對生成地以外的區域僅能做到提早一至三個小時前的預警,不像一般梅雨鋒面可提早三、四天預報。
這兩天有不少民眾抱怨,氣象局發布大雨特報時,豪雨已經開始下個不停,或是看雨愈下愈大,氣象局才趕忙修正預報資料,根本沒能達到預警功能。對此吳德榮強調,氣象局得定時依據最新的資料做預報修正,並不是報不準才改來改去,「依大氣變化做逐步修正,是正常作業程序!」
他以前天在竹苗地區造成災情的雷雨胞為例,氣象局在清晨五點發現它在淡水外海形成,六點十分發出大雨特報,隨著該團雷雨胞的發展,氣象局持續上修成豪雨、大豪雨和超大豪雨特報。
吳德榮指出,造成短期劇烈降雨的「雷雨胞」,單胞的生命週期只有四十分鐘,目前科技還無法預測它的生成地點,尤其台灣很小,對超級電腦的判讀而言,每個縣市形成雷雨胞的機率均等,無法事前預測會在哪裡發生,就像煮開水一樣,無法預測第一個滾泡會出現在水面的哪裡。
他說,雷雨胞的形成,一是大氣結構不穩定,底層是暖空氣、上層是冷空氣,二是要有外在激發機制,最常見的就是地表受熱後所降下的午後雷陣雨,其次便是鋒面引發範圍較大的雷陣雨。
雷雨胞依型態又可分成單胞、多胞和超大胞,有些單胞生成後很快消失,有些單胞會引發周圍的大氣形成多胞乃至超大胞,一定得持續觀察發展才知道,這兩天釀成災情的禍首都是超大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