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九日電)台灣總統陳水扁率團出訪梵蒂岡,創下中華民國總統訪歐先例,參加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殯葬彌撒期間,與世界各國元首並排而坐的畫面,讓被中共當局打壓的台灣,有一吐怨氣之快,彰顯台灣國家尊嚴;反觀中國自許泱泱大國,表現卻進退失據。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與世長辭後,中華民國身為教廷的邦交國,政府要以何種方式向教宗表達敬意,彰顯對梵蒂岡的重視,斟酌考量許久,兩岸當局也因此陷入台、梵、中三邊角力的局面。
過程中,陳水扁不但親赴教廷駐台大使館表達哀悼之意,更指示總統府與行政院降半旗,表示哀悼。教廷駐台代辦安博思表達,期盼陳總統參加教宗葬禮。
政府隨後從「邦交國元首親赴教廷追悼教宗」的方向切入,積極透過外交管道與義大利、梵蒂岡接洽,在「正當理由」加上「節制有禮」的承諾,即使中共當局打壓再大,義梵最後關頭仍應允陳總統訪歐,並定位為特例處理。
反觀中共當局處理態度,處處顯得「進退失據」。誠如外交部發言人呂慶龍所言,「中共當局口口聲聲說要與教廷發展正常外交關係,但是不真心改善中國境內宗教自由,反而純以政治眼光看待教宗殯葬彌撒的問題;自己不派代表團弔唁,反對台灣出席表示強烈抗議,實在是蠻橫無理」。
從義大利當地媒體大幅報導分析「中國缺席,台灣總統出席」原因、「台灣總統赴梵,北京發飆」等斗大標題來看,兩岸這場外交角力戰,在國際形象的塑造,中共當局的做法可說昭然若揭,更凸顯中國自稱泱泱大國,卻與普世價值(宗教自由、人權理念)有極大落差。
另外,義國當地媒體與英國BBC等國際傳媒都以「台灣總統」(Taiwanese President)稱呼首次到訪羅馬的陳總統,不僅提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更體現台灣國家尊嚴與主權意義,對台灣而言,更有振奮人心的鼓舞作用,這趟訪歐破冰之行,可說是「收穫滿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