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聖人——「曲聖」關漢卿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12
【字號】    
   標籤: tags: ,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大約生於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於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後),元代戲曲奠基人。然關漢卿究系何方人氏,多年來一直眾說不一,主要有四:一為大都(今北京)說,見元鐘嗣成《錄鬼簿》:「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二為解州(山西解縣)說,見清邵平《元史類編》:「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種。」;三為燕人說,見元熊自得《析津志》;四為祁州(今安國市)說,見清乾隆《祁州舊志》:「關漢卿,時祁之伍仁村人也。……」比較而言,前三者皆語焉不詳,且惟此僅見,缺少佐證。而祁州說所言較詳,較具體,且當地又有大量關於關氏遺址、遺事的傳說佐證,多數關學研究者傾向此說。

關漢卿出生於「醫戶」家庭,其祖上世代為官,他本人曾任太醫院尹。關漢卿幼年勤奮好學,過目成誦,善詩賦。縣試名列榜首,後赴中都應試,因考官作梗不第。從此認清官場腐敗,不屑仕途。約元成宗元貞年間,隻身移居大都(今北京),與雜劇作家白樸、趙子祥等組織領導了雜劇作家團體——玉京書會,結交了雜劇作家楊顯之、費君祥、梁退之,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雜劇女藝人朱簾秀等。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傳》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元人周德清把他與馬志遠、白樸、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錄鬼簿》於傳末附賈仲明的《凌波仙》弔詞亦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關漢卿在元代劇壇上的領袖地位。

元代盛行的雜劇,是在宋雜劇、金院本的表演基礎上,吸收了「諸宮調」的唱詞結構而形成的,而關漢卿正是這一新發展關鍵性的創造人之一。關漢卿和歷代多數著名的文人一樣,生前並不怎麼得意,他長期生活在人民群眾中間,熟悉他們的生活,同情他們的遭遇,於是就用戲曲來反映他們的痛苦不平,歌頌他們的聰明才智。

關漢卿一生所作雜劇60餘部,現僅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七部。作品中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個普通婦女的典型形象,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也讚美了她們敢於向黑暗勢力展開搏鬥、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和反抗意識。在關漢卿的筆下,這些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組成了燦爛奪目的畫廊,流傳至今而不朽。習慣上以《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和《拜月亭》,作為關漢卿劇作的代表。這四本劇,有悲劇,有喜劇,有英雄,有兒女,的確有一定代表性,顯示了作家思想深度及偉大的藝術成就。

關漢卿的雜劇反了廣闊的社會生活面,對元代社會生活中帶有本質意義的一些問題反映得尤為深刻、集中。同時,關漢卿作為一個有多方面藝術修養和豐富舞台藝術實踐經驗的戲劇家,很善於塑造典型人物,並充分注意到了劇本的演出效果。在他筆下的大多數人物都個性鮮明、血肉飽滿。關漢卿不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塑造人物性格,而且還非常善於通過細緻深入的內心描寫來提示人物的性格。他對故事的剪裁,人物的集中塑造,戲劇的衝突和高潮,場景的變換和完整結構,都表現了他的匠心獨運,而詞曲語言的「當行本色」,尤為後世評論家所樂道。他非常善於吸收和提煉生活中生氣蓬勃的語言,用來豐富自己的藝術表現力。他在運用語言上十分重視語言的個性化,或豪放,或典雅,或通俗,或嫵媚,都按照人物的性格,運用得十分簋切,自然。

關漢卿還寫有不少散曲和套曲,保存到現在的,有套曲十二套,小令三十五首。他的散曲不如雜劇成就高,從題材範圍來說也遠不如雜劇廣泛,絕大多數是抒寫離愁別恨,也有些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以及個性的自我表白。

關漢卿畢生致力於戲劇事業。在當時,他是戲劇界的光輝旗幟,以至於人們把與他差不多同時期的著名雜劇作家高文秀稱為「小漢卿」,又把比他稍晚一些的南方戲劇作家沈和甫稱為「蠻子漢卿」,可見關漢卿在當時戲劇界的地位和影響。他在劇本中所塑造的各類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七百年來一直成為人們寫作劇本的楷模。其中,《竇娥冤》早在一百多年前已譯成法文,流傳海外。

關漢卿不僅是中國的戲劇大師,也成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約前87年),字子長,左馮詡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學問淵博,精通天文星歷和黃老之學,所著《論六家要旨》一文,對先秦各家主要學說作了簡要而具有獨特眼光的評論。司馬遷幼年在思想、人格及治學態度上,無疑均受到了父親的很大影響。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清代女學興盛,才媛輩出,官眷閨秀的交遊聚會,往往充滿了儒雅和詩意。出身湖陽世家的惲珠,才思敏捷,少女時期的詩作《錦雞詩》,獨具嫻靜高華的氣質,而且流露出化凡禽為神鳥的超凡脫俗的志向。
  • 世人皆知梅花是早春花木,她為梅花作詩,偏要說:「一枝留待晚春開。」淪落風塵的她,卻因為這句詩,在及笄不久的美好年華遇見人生伴侶。從此,二人詩畫相酬,山水作伴,成就一段才女配名士的佳話。
  •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他一生畫了三百多幅壁畫,並有近一百幅卷軸畫被皇宮收藏。民間畫工稱他為「畫祖」,史稱「畫聖吳道子」。
  • 清代詩壇有一位才女,長於書香之家,嫁入詩禮之族。她身邊的親友,皆是文士、才女,她本人更是這個文學家族中,一顆光華熠熠的明珠。
  • 山東才女王照圓,不僅是郝懿行治學生涯上的賢內助,自己也留下了補註古文的專業著作。
  • 飄然塵外,一潔如斯,她是一株淡雅超然的凌波水仙;欲飛還歇、徘徊空階,她也是一隻漂泊半生的秋日殘蝶。
  • 清代這位出身江南書香門第的小女孩──沈善寶,不僅能詩擅畫,甚至能用書畫換取錢財,承擔養家的重任。她不僅是神童,更是才華與擔當兼備的傳奇女生。
  • 明清時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閃耀。其中有一位傳奇閨秀席氏女,因擅長畫蘭而以「佩蘭」為號。她不僅能教丈夫寫詩,雙雙結為人間詩侶;而且驚世駭俗,成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蘭,本名蕊珠,字韻芬,又號道華。她生於常熟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詩人吳偉業的外孫,有詩集四卷;兩位姑姑皆是閨秀詩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兩卷《綠窗小詠》,是家族引以為傲的才女。席佩蘭八九歲時,便熟讀《詩經》,以姑姑們為榜樣,鑽研詩藝,積澱了文思敏捷、辭令嫻雅的才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