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兩岸破冰重要 台灣朝野重塑互信更重要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二日電)國共達成所謂十點共識後,學者認為,當前兩岸關係微妙時刻,兩岸化解敵意、重啟協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台灣朝野如何建立基本的互信;黨政高層也透露,政府須待一段時間冷靜評估後,在即將到來的選戰攻防之際,「先獲取朝野共識」,才能與中方展開接觸溝通。

在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赴中緬懷之旅,帶回「國共十點共識」後,台灣朝野分化、缺乏互信的情況,實在令台灣民眾嘆息及扼腕,讓前一陣子「扁宋會」營造的朝野團結氣氛,消失殆盡。

這次國民黨訪問中國,因事先未獲得政府授權,不管從形式或實質來認定,應定性為北京與台灣民間政治性團體的一次溝通。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張五岳就認為,中國願藉由與國民黨溝通,為改善兩岸關係釋出善意,「我們不持異議也不需反對」,但不免啟人疑竇的是,「訪問的時機點,似乎可以多加斟酌」。

一般認為,如果國民黨與中國溝通有助於緩和兩岸關係,台灣各界應樂觀其成,可是,國民黨選在中國制定反分裂法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台灣內部也才大張旗鼓號召百萬人上街遊行反併吞之際,浩浩蕩蕩說要「破冰之旅」,那溝通效果就不免「大打折扣」,十分可惜。

另外,如果國共達成所謂的協議內容,需要政府後續性追認及落實,或需由政府進行公權力的配套,台灣朝野間就應在「事前」做好溝通工作,否則引發朝野的激化與對立,是「絕對可以想見」。

相信誰都看得出來,目前中國對台採取區隔對待策略,硬的一手拋出反分裂法,軟的一手則透過釋放善意,緩和台灣和國際疑慮,並可達成分化台灣內部的目的,是「一舉數得」。台灣朝野面對中國這種軟硬兼施策略,應凝聚內部共識,體認「現階段台灣朝野建立互信遠比重啟兩岸關係更為重要」,才能在這波風暴中顧及台灣整體利益。

黨政高層人士透露,根據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多數「不樂見」國民黨此時此刻與中國接觸,但對所謂的「十點共識」,卻又希望政府能夠正視與跟進,這股國內壓力已足使政府頭痛;另外,反分裂國家法使中方在國際宣傳上落居下風,但是,國民黨此行讓中國獲得「表演舞台」,向國際演了一齣「要交流」戲碼,反而讓國際力促台灣政府與中方展開協商的壓力升高,這一波的國際壓力更讓政府不可忽視。

高層表示,面對內外交相逼的局勢,在明知罪魁禍首是中國當局的情形下,政府一方面不可能公開撻伐表態挺中的企業家,一方面也深怕過早曝光被中國破局,只能默默研擬因應策略,「這種做法不免被民眾質疑毫無建樹」;他坦承,中方著實在策略運用上,頻讓台灣政府被迫採取守勢因應。

決策高層也說,兩岸受到反分裂法衝擊,政策微調固然要作,但不宜切斷所有交流,兩岸政策也須先檢驗對方的誠意,「就像台灣力推的貨運包機,直到現在國共十點共識,共產黨還是停留在台灣一點也不感興趣的假日客運包機上」。

他認為,所有的政策都必須顧及衝擊影響層面,對於十點共識,「總不能要政府照單全收吧!」。

他說,政府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冷靜評估後,在即將到來的選戰攻防之際,「先獲取朝野共識」,才能列出政策優先項目,與中方展開接觸,以負責任的態度,向國際展現台灣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的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