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雅趣:宋徽宗慧眼評畫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51
【字號】    
   標籤: tags:

宋徽宗趙佶,政績不甚顯著,以至亡國被虜;在藝術上卻是一個頗有成就的書畫名家和水平很高的鑑賞者。同時,趙佶還是畫院的倡導者和支持者,他將畫院考試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列,以攬天下畫家。

他要求畫家要師法自然,把握對象的「情態形色」,符合物理,不倚傍前人。宋徽宗除了注重畫師技巧外,還很注意畫師人文修養,畫院的考試按題材分六科,摘古人詩句為題,看誰的構思巧妙,出奇制勝,更有創造性。畫家進入畫院,必須經過考試,主考評畫的就是宋徽宗自己。下面講幾個徽宗評畫的小故事。

政和年間,趙佶以「野渡無人舟自橫」為題,要新來的畫家作畫。此句來於唐朝詩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應試者大多畫一空舟繫於澗邊,或畫一鷺鷥立在船上,或畫一鳥落在船桿,有的還畫了兩隻小鳥斜翅飛往船艙中,以示無人。然而這些畫均被認為「與題不切」。相反,受到趙佶賞識的卻是畫了一個船夫倦睡在船尾上,身旁還丟著一根短笛。題為「無人」,卻何以畫上一個人呢?這就牽涉到審題的問題。仔細推敲,原詩所說的「無人」,並非說船上沒有人,而是說沒有渡河的人。而這幅畫上的情景,正好表明了這層意思:荒郊野水,終日沒有過路的渡人,船夫等得疲倦不堪,以致丟下了竹笛,睡著了。這樣豈不是更加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環境的荒僻安靜?看來中選者實為丹青高手,金榜題名確有可圈可點之處。

有一次,宋徽宗出了一個畫題:「深山藏古寺」。 此題目一出,眾考生皆以為不難,便紛紛作畫。有的畫古木蒼蔥的青山中露出古寺的一角或幡竿;有的在半山腰畫一半古寺;有的則乾脆畫一寺在山中。其中有一幅畫作構思奇特,畫面上一條羊腸小路隱於山水之間,只見一個老和尚正在溪邊挑水,趙佶看後龍顏大悅,當即錄此生為第一名。這幅畫畫得很簡單,但其高明之處是把考題的「藏」字巧妙地、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既有老和尚前來挑水,那麼古寺定是藏在深山之中,可謂不畫古寺而古寺自在畫中。

有一次,宋徽宗出了這麼一個畫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這個考題也是獨具匠心的,考題一出,整個考場上考生們幾乎都在畫馬畫花、達官顯貴、文人士女,他們穿梭於花叢之中,馬蹄上還殘留著一些花瓣,用以體現「馬蹄香」的題意。趙佶看後很不滿意。但就在最後幾張卷子中,趙佶被一幅畫吸引了:一匹駿馬緩步走來,兩隻飛舞的蝴蝶追逐著馬蹄。以畫中的馬蹄竟然引來了蝴蝶,巧妙地表現了「踏花歸去」又表達了「馬蹄香」。這正是作者的巧妙構思,故而理所當然地被評為第一名。

有一次,宋徽宗出了一個名為「竹鎖橋邊賣酒家」的考題。眾多考生皆重於酒家,從而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橋,竹林清風等藉以襯托,儘管這些考生用心良苦,畫得細緻入微,纖毫畢現,但都被認為畫得平庸,皆不中趙佶之意。唯獨考生李唐構思新穎,獨闢蹊徑,不在描繪酒店上下功夫,他的畫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橋橫臥,橋邊則是一片竹林,唯有那鬱鬱蔥蔥的翠竹中,掛著一幅迎風招展的「酒」幌。整個構圖從「虛」字入手,使人浮想聯翩。結果獨佔鰲頭。趙佶看後大悅,他認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是符合「鎖」字的意境,並親自圈點為第一名。李唐進畫院後繼續勤奮作畫,終於成為宋朝承上啟下、開宗立派的著名畫家。

還有一次,徽宗皇帝的考題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當時,有的畫家畫的是綠草地上開一朵紅花,有的畫綠樹叢中露一段紅牆,有的畫一片松林,樹頂上立著一只丹頂鶴……這些畫雖然都符合題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滿意。他只選中了兩幅畫:一幅畫的是翠樓上立著一位少女,倚欄沉思,她那鮮紅的唇脂與大片綠樹交相輝映,畫面生氣蓬勃,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另一幅畫的是萬頃碧波中湧出一輪紅日,氣勢磅礡,境界開闊,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這兩幅畫立意新穎,不落俗套,真正畫出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意。@(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貶任江州司馬,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暮春四月與友結伴遊江西廬山,見廬山大林寺中桃花盛開,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大林寺桃花》一詩:
  • 唐玄宗時期,安徽涇州有個隱士名叫汪倫。他久慕李白盛名,對李白的詩極為推崇,一直想請李白來桃花潭吟詩作賦。
  • 康熙年間,大阿哥允禔曾掌管養心殿營造事務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進殿拜見,並與康熙皇帝閒談。
  • 古代帝王稱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來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說是人間掌握了權力之人用來樹立自己地位的「說詞」嗎?還是真有天命並以「吉兆」加持示現呢?
  • 東漢光武帝劉秀九歲喪父,由叔父劉良撫養長大。他身長七尺三寸,儀表堂堂,美眉鬚,鼻梁高挺鼻準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隱隱隆起的日角,顯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簡樸勤勉,喜愛耕稼農事,對家人重情重義,從來沒有想過在政治上出人頭地。這樣一個勤樸寬厚溫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樣當上中興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師回朝,唐高祖為兒子舉行慶功宴。喝到酒酣之處,本是喜慶的場面,高祖的臉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雲。
  • 齊王逃回長安後,唐高祖李淵第一時間得知了劉武周進犯的實力,誤以為唐軍不敵武周大軍,於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陝州總管于筠、內史侍郎唐儉等人,聯合助剿呂崇茂,同時發出一道敕令,命關中守將,嚴行堵御,所有河東一帶,暫行棄置。
  • 隋朝末年,劉武周割據一方,自稱皇帝,定國號大漢,是大唐的一大勁敵。劉武周為與大唐爭雄,屢次進攻幷州。齊王李元吉作戰的能力,遠遠比不上他的哥哥李世民。唐高祖李淵便給齊王添了一個行軍總管裴寂,原本希望老成練達的裴寂,能幫著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不料,裴寂出征竟也一敗塗地,反而使唐軍失去了晉州以北的全部城鎮。
  • 說唐高祖即已定都長安,但天下還未一統,群雄割據地方。李淵稱帝,傳檄天下。長安就成了豪雄率先攻打的目標。隴西薛舉想趁著李淵帝位還沒坐穩,就趁機出兵,攻打長安。薛舉雄踞隴西,擁兵十幾萬,聲勢頗為強盛,是李唐的一大勁敵。
  • 李世民與平陽公主率領的大軍集結,兩下會師,共計二十多萬兵將。李世民治軍嚴明,大軍雖眾,但行軍時隊伍並不凌亂,整齊畫一,軍容氣象自帶威儀。凡經煬帝行宮園苑,悉數罷免守官,並釋放宮女回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