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砂鍋居」飯莊
砂鍋居,地處西四南大街缸瓦市路東,是一家地道的北京風味飯莊,開業於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砂鍋居原名「和順居」,最早以經營砂鍋白肉起家。因二百多年來,一直用一口直徑4尺深3尺的大鍋煮肉,人皆稱其「砂鍋居」,遂由此更名。
據史料記載,砂鍋居店址是清室王府外的更房,白肉是當年清宮用於祭祀的上等貢品。當時清宮有祭天的制度,分年祭、月祭、日祭,祭品皆選用上等整豬,用罷即廉價賣給更房。更夫與曾在御膳房供職的廚師合作,以滿族特有的燒、燎、白煮之法做出各種菜餚。最初,只賣給一些小官吏,後來宮內當差者及庶民也逐漸來吃,於是生意興隆,九城聞名。
砂鍋居的師傅們將白煮的肉,因材施藝,烹製炸鹿尾(引兒)、燒子蓋、拌雙皮、九轉肥腸,尤其以「下水」菜獨具特色。用砂鍋烹製出的菜軟爛不膩,蘸調兌的作料更濃香適口。不過當年每天只燒煮一隻豬,到中午則銷售一空,售完便摘掉幌子,所以到砂鍋居吃白肉有說辭:「日頭才出已去遲」,民間有歇後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道明砂鍋菜受歡迎的景況。
砂鍋居的名菜製法是燒、燎、白煮。燒即炸,中炸肥腸、炸卷肝、炸鹿尾兒,先煮後炸,其色金黃,外上酥脆,內肝松嫩,沾花椒鹽兒食之,味道極美。「燎」是將帶皮的肘、蹄、頭由鐵叉子叉之以火燎糊,再由溫水浸泡後去掉糊皮,最後以砂鍋煮熟切片沾佐料吃,外皮金黃而肉質白嫩,有濃郁的糊香味兒。白煮是將豬肉和肉膩洗淨煮熟,使脂肪溶於湯內,上桌時切片放入砂鍋,並加原湯、口蘑、海米、粉絲,再沾韭菜花、醬豆腐、辣椒油、蒜泥,入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砂鍋居還以經營北京風味的各種砂鍋菜而著稱,如沙鍋三白、沙鍋下水、沙鍋丸子,都獨具風味。此外,像燴酸菜,燴酸菠菜等,則是其它飯莊所沒有的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