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親必須威嚴與慈祥兼備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2日訊】(美聯社記者絲曼莎-克利舍爾3月21日報導﹑大紀元記者王怡媚編譯)當今﹐父親這一角色變得混淆不清且泛政治化。一個陣營宣稱﹐無論如何父親都應在家庭持強硬態度﹐而另一派則堅持父親應該更像母親一樣﹐負有教育責任並照顧孩子的情感。波士頓精神分析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家馬克-奧康奈爾(Mark
O’Connell)認為﹐在父母﹑心理學家和學者們就父親的角色進行爭辯時,孩子得到的是男子氣概和紀律的混合訊息。

奧康奈爾撰寫的《好父親》一書﹐旨在開始一種思想上的對話,而不是要給予嘩眾取寵的建議。據奧康奈爾觀察﹐人們對「父親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反應﹐但一般而言﹐多數人認為男人通常比較積極且具掌控性﹐同時還存在一種觀念﹐即男人的這些特徵轉變成對孩子的直接命令而非交流。但在單親家庭裡,父親則更傾向於母親的角色。奧康奈爾說﹐這顯示出我們具有不同行為方式的潛能,我們能夠更充分地扮演好我們應該扮演的角色。 他相信大多數男性的內心深處都有溫柔的那一面,但是太多的社會壓力迫使他們表現出所謂的男子氣概,既粗曠又堅韌,他們沒有機會表現其先天的特性。

然而, 當父親們符合人們的期望在很多生活領域表現出積極﹑進攻性態度時,卻又遭到嚴厲的批評。奧康奈爾發現﹐男人知道社會在監視他們﹐一些男性害怕在家庭內有所表現,以致婦女變成了很多家庭的紀律維持者。奧康奈爾建議在家庭內最好地利用父親的積極性及權威﹐並且適度行事。

奧康奈爾認為,孩子渴望一些紀律和威權,但不能過多而使他們生活於恐懼之中。父母應該建立規章並且有效地實踐,以便使孩子懂得如何表現並處理憤怒或失望等情感。孩子並非只是理性思考談判的對象。當他們沒把玩具收好時,父母必須能表達他們的憤怒。

目前越來越多的為人父母資訊著重探討親子間的協商溝通以及孩子需要更慈祥﹑溫柔的父母,但並非所有權威都是自動的保守威權主義者。奧康奈爾認為,孩子需要知道世界並不總是他們想要的樣子。男孩傾向於需要更多的規範,而父親也更願意這樣的對待男孩,因為他們也將是男人。而父親有時對女孩則會過度小心翼翼﹐因為父女之間在童年時期的溝通有一種非常錯綜複雜的模式﹐而且紀律方面的要求事關權力問題,很多父親因此卻步。當父親這樣做時,女兒便失去了機會。

奧康奈爾認為﹐實際上威權的父親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去尋找﹑認識自己, 因為他們不必擔心孩子失控並做出過度危險的事情。那樣的孩子知道他們必須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顯然﹐我們現今社會需要一個適中的家庭內紀律和權威的模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這一切聽起來不錯,但請記住,對於一些感覺自己沒過過真正的大學生活並且正在努力建立友誼的學生來說,住在家裡可能會很有挑戰性。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克服這些限制。
  • 一說到鳥類,人們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飛行,但事實上,有些鳥類不會飛行,例如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的企鵝。但既然這些鳥類被歸類為鳥類,為什麼牠們不會飛呢?
  • 大學期間離開家住宿舍或租房住,即自由又獨立,這個想法很誘人。然而,對於一些學生來說,住在家裡是更好的選擇,特別是如果他們的大學就在附近。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可愛故事,培養孩子同理心、學會管理情緒 增進情感表達、提升人際關係能力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緒反應,並且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書中同時詳細運用情境故事,解說各種情緒成因、情緒反應,以及如何因應情緒困擾。
  • 因成績而壓力倍增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大多數學生都會經歷的事情。人們很容易陷入「如果我當時不這樣做會怎麼樣?」的心態。或「如果我能多做準備就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