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新增六、七千名病患,醫界發現,肺腺癌患者中,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基因突變者,若使用新一代標靶治療藥物「吉非替尼」治療,其效果比一般化療更好。不但病患生命延長,也可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醫師建議可作為這類患者的第一線治療藥物。
不過,目前該藥雖然在台灣已有健保給付,但仍屬於第三線用藥,因此想要提早用藥的患者,仍須自行負擔每月高達七、八萬元的藥費。
非小細胞肺癌是一種治療不易、死亡率極高的惡性疾病,患者腫瘤細胞常常會產生過量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使得癌腫瘤得以快速生長、轉移,甚至出現抗藥性。而「吉非替尼」則是透過攻擊這些受體來治療癌症。
過去該藥對於某些患者特別有效,但治療前醫師卻無法確實得知那些病患用藥後會有效。近年來,研究發現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RF )」基因突變,可能是使用該藥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
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指出,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突變在亞洲人身上特別常見,突變率達三十八點六%,依據台灣國衛院過去研究顯示,台灣的肺腺癌患者中,約有高達五成五的病患具有這種突變,也因此吉非替尼對台灣人的治療效果較佳。
目前研究發現,如果以患者是否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來預測疾病的控制與反應率,則有突變者其控制及反應的預期值分別是八十八%與七十一%。但即使患者的基因沒有突變,仍有三十八%患者的疾病可以控制,三十一%患者治療會有反應。且吉非替尼的療效遍於全身,即使非小細胞肺癌轉移到骨頭、肝臟、腦部,也可達到治療效果。
換句話說,對肺腺癌患者來說,若腫瘤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基因突變,那麼吉非替尼的療效會優於傳統化療,應可選用為第一線治療藥物,若無基因突變,則療效約同於傳統化療,吉非替尼可與傳統化療並列選用。
雖然基因突變是唯一能夠預估治療有否反應,以及疾病可否獲得控制的獨立因素。不過,蔡俊明也提醒,非腺癌病人即使腫瘤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有突變,吉非替尼也沒有療效。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