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傳去琉球的音樂—御座樂】鹿兒島上演御座樂的記錄
除了上江戶和首里以外,去薩摩時也會有演奏和舞蹈的表演。
上薩摩是因為1609年慶長役以後,島津開始命令按司必需在鹿兒島常駐,其實也就是人質,又被稱為國質。從1613年開始,以祝賀新年為理由讓琉球方面派遣年頭使前往鹿兒島。從這以後,在1647年的年頭使卻變成國質的方式直接留在那兒(任期2年),這個制度一直持續到明治之前。除了慶賀新年以外,島津氏的繼嗣・任官・昇位・誕生等的慶賀或不幸弔問、或琉球王的繼嗣、還有對於賜與後的謝儀等等等等都必須派遣琉使前往薩摩,在日本又稱為 “上國” 。
另外一方面, 1666年尚質王時、羽地朝秀是為攝政人,因此必須和島津氏有較親近的交往。也因為這樣以羽地朝秀的政策方針為基本,為了徹底改變政治及為了外交的圓滑進行, 1667年推出了諸藝能獎勵等政策,也就是所謂的「羽地仕置」政策。這裡頭包含了獎勵藝能的「唐樂之事」。隨著「羽地仕置」的政策的推出,也強調了唐樂的重要性。
由於上薩摩的行程都被詳細記載,其中關於音樂、舞蹈等的表演的記錄也就成為鹿兒島上演御座樂的資料來源。
例如1827年尚天保的家譜記載了8月16日在本丸外茶屋有座樂唐躍併席書。此外1845年尚謙的家譜則有8月25日在二丸屋敷有「奏樂歌舞」。同一天的尚志禮家譜則是、「座樂唐歌上覽」。另外,尚謙家譜又記載了9月3日在本丸外茶屋有「奏樂歌舞」、尚志禮的家譜則是「琉躍上覽」、馬克任家譜為「琉組躍」。尚謙因為是謝恩使、他的家譜當然就比其他人家譜的記錄還要詳細、記載了8月6日進城時、奏「琉樂」、8月29日在本丸茶屋有「琉球歌舞」。
1658、1664年有人被命為樂童子、去了薩摩,其中也有記載御座樂的上演。1658年傅崇道並不是樂童子、但隨尚貞公前往薩摩,也和樂童子一起學習了音樂。也就是說這一年是有樂童子的。另外, 1664年向應伯、毛見龍被命為樂童子、前往薩摩、在9月1日隨朝亮覲見中將光久公、次年1月4日朝亮在御膳時,在御書院奏樂,並得到太守公“絕妙哉” 的稱讚。@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