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小強爸爸 台大昆蟲系李後晶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專訪﹞一般人見到俗稱「小強」的蟑螂,都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但在台灣台大昆蟲系主任李後晶教授的眼裡,蟑螂的高繁殖力和生命力,卻是研究昆蟲行為學的絕佳素材,十六年來每日與上萬隻德國蟑螂「大眼瞪小眼」而面不改色,他是台灣最早開創以蟑螂為研究主題的昆蟲學家。

一九八九年李後晶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學位回台大昆蟲系當副教授,因實驗室草創時缺乏人手,專長昆蟲行為學的他考量原本在美國研究的蟋蟀沒有蟑螂好飼養,且蟋蟀屬於野外型昆蟲,在實驗室飼養所表現的行為跟野外會有相當大的落差,就決定改用家居型的「德國蟑螂」作為研究對象。

一般在家中看到會飛、體長約五公分的大蟑螂是「美洲蟑螂」,李後晶研究的德國蟑螂則是成蟲體長約一公分、常在廚房餐廳出沒的小強,剛孵化一週時體型比螞蟻還小。

李後晶用十幾個塑膠桶將牠們依孵化年齡的不同分別飼養在密閉的恆溫生長箱,十年前有一次遭螞蟻大軍入侵,一桶約一、兩百隻的德國蟑螂幼蟲慘遭螞蟻滅門,實驗也被迫停滯一週。

李後晶發現,德國蟑螂對溫度適應的範圍遠不如可在野外生活的美洲蟑螂,在室溫為廿五度至卅度時活動力特別強,超過這個範圍,活動力就會明顯減弱,失去飛行能力的德國蟑螂只能從空中滑翔到地面,群聚型的牠們沒有特別的社會結構,且害怕落單,單獨飼養就會長不好。

李後晶研判,德國蟑螂已失去在野外生活的能力,在昆蟲演化史中可能原本是要被淘汰的一種蟑螂,人類的出現可能意外成為德國蟑螂的「救星」,人類靠智慧打造了溫暖舒適的室內窩,卻也無形中提供了喜愛室溫的德國蟑螂免於風吹雨打的生活新天堂。

李後晶經反覆測量實驗發現,夜行性的德國蟑螂體內控制日夜活動的生物時鐘實際為廿三點五個小時,但達到性成熟期的母蟑螂,行動表現卻沒有明顯的生物時鐘,在交配前落單的母蟑螂會積極活躍的尋找配偶,一旦懷孕就幾乎不活動了。

李後晶原本想藉由蟑螂生物時鐘的研究,發展出對環境無毒害的「物理性」滅蟑法,例如靠燈光擾亂德國蟑螂的生理時鐘,令其繁殖不順,但多年來很遺憾地發現,德國蟑螂的眼睛雖然對光很敏感,不過跟人類一起生活久了,適應力強的蟑螂已調整出配合人類的活動彈性,不是光靠開燈時間延長就能干擾牠們的繁殖。李後晶認為,拜分子生物學發達之賜,後續研究仍有助於解開德國蟑螂的生物時鐘之謎,一旦人類掌握牠們從基因、荷爾蒙表現、繁殖活動的一連串調控機制,還是有機會發展出非殺蟲藥劑的環保滅蟑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