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足球竞猜平台 - 体育

上座部佛教与傣族廣大地區

貌強 Maung Chan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8日訊】原始佛教所謂原始佛教,是指公元前6-5世紀釋迦牟尼与其弟子相繼傳承的最早期的佛教.

釋迦牟尼 Sakyamuni 是佛教徒對出家尋道的王子Gaotama Siddhartha 喬答摩(姓).悉達多(名)的尊稱 。釋迦 Sakya是种族名,“能”的意思,牟尼 Muni是“仁、儒、忍、寂默的意思”,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圣人。

釋迦牟尼稱他所傳的教義為經藏Damma与律藏viyana。早在他初轉法輪時,他就已宣示:万物無常,人生苦海,生命輪回。他指出四諦(四真理):Dukkha苦諦、Samudaya集諦、Ridhora滅諦、道諦Magga。他宣示要脫离苦海,走向涅磐,惟八正道:正語、正業、正命(戒)、正修、正定(定)、正見、正思(慧).

該三學Trisiksa:戒Sila(守身業、口業、意業)、定Samadhi(禪定)、慧Panjna(斷除煩惱、達到解脫的智慧)貫串于全部佛教內容。

他建立僧團sangha(比丘bikkhu=和尚,比丘尼bikkuni=尼姑)到處傳教,其教義在世俗与寺院代代相傳至今。

佛陀入滅后不久(約公元前480年),500高僧對佛陀45年的傳教進行了第一次結集,長于記憶、又長期隨其左右的釋迦牟尼堂弟阿難陀,頌出經藏,由大家共同審查、證實、補充、記錄。所以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

佛滅后200年,經藏律藏傳遍印度。但由于對佛陀的一些學說發生了歧見,佛教僧伽分裂為18門。其中大眾部,不斷改革与發展,最后成為大乘佛教。

在非大乘佛教的原始佛教中,上座部(即長老高僧派)佛教一支獨秀,茁壯成長,至今欣欣向榮。佛陀最早期的精華教導、僧伽修行戒律、佛學哲理与心理分析等,通過上座部得以保留、實踐、發揚光大。

上座部偏重個人修行,注重禪定內觀,追求羅漢果位以脫离輪回。

公元前275-232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Asoka Maharaza)帶頭信奉上座部佛教,并全力在國內外推廣。

公元前274年,阿育王派其子摩恒陀(Mahinda)去獅子國(泰語_蘭卡,緬語斯里蘭卡)傳上座部佛教,獅子國王賜其御苑,改建為大寺(Mahavihara),并在各方面給予全力支持。

后來摩恒陀之妹僧伽蜜多(Sanghamitta)攜帶大菩提樹枝(佛陀在此樹下得道),也蒞臨大寺助教。大寺Mahavihara因而更是遠近聞名,在短短200年內,迅速成為上座部佛教文化与教育中心。

當時上座部佛教是用獅子國文字(Singhala僧伽羅文)傳持的。

公元前250年,佛陀學說已系統地結集為三大部分(三藏):1。律藏:僧伽的修行戒律2。經藏:佛陀講述、与弟子座談3。論藏:佛法哲理、心理分析

上座部佛教南傳孟-高棉(Mon-Khmer)世紀初,三藏經典及其注釋,就以僧伽羅文寫于貝葉上,初步南傳至東南亞黃金地(Suwannabumi:即泰國Dvaravadi墮羅缽底与緬甸孟國Thaton達通等)。

獅子國Mahanama摩哈那摩時代(公元403-432年),婆羅門高徒Ghosa瞿沙使佛教脫胎換骨,并發揚光大。瞿沙出身婆羅門家庭,后改信佛教,取名為Buddha Ghosa佛陀瞿沙(佛音,覺音)。他跟隨高僧Sanghapala僧伽波羅与Buddha Mita佛陀密多,在大寺攻讀三藏与其注釋。

公元430年,佛陀瞿沙把大寺所傳的三藏与其注釋,由僧伽羅文翻譯為巴利文。該巴利文三藏佛經,不久被寫于貝葉上,經水路南傳到緬甸(Mon Thaton)孟國達通,遂使孟國達通成為大寺的正統上座部佛教圣地。當時上緬甸与東南亞各國都來孟國達通取經。

孟-高棉(Mon-Khmer)國力強盛時期,地跨緬甸、泰國、高棉(今柬蒲寨),人才輩出。當代高棉高僧Sanghapala,曾到中國南朝齊梁(公元506-518年)幫譯佛經共11部48卷,梁武帝禮待其為家僧。

由古印度梵文与巴利文,創造出了孟-高棉文:公元600年就出現孟文碑銘,公元609年出現古高棉文(古柬蒲寨文)碑銘。

上座部佛教南傳緬甸公元1044年,緬甸蒲甘王朝Anawrahtar阿努律陀即位,當時蒲甘一帶阿利Ari教派盛行。阿利教派是大乘佛教、婆羅門教、當地阿利教的三結合,似為Tantrism密教分支,与南詔的阿槎梨教淵源极深。

為了壓制与取代分庭抗禮的阿利派佛教,阿努律陀王首先禮聘孟國高僧Arahan阿羅漢為國師,宣揚“正宗佛教”,接著以孟王Manuhar馬奴哈不借出巴利文的三藏經典為由,1057年派兵滅了孟國,帶著劫持到的巴利文三藏佛經与俘虜孟王,班師回朝。

1057-59年,阿努律陀王率軍赴云南南詔大理國求取佛牙,歸途中接受了緬北各撣族土司的歸順,并娶了Mokaung孟拱土司之女Saw Munhla為妻,和撣族拉近關系。

阿努律陀王在他所到之處,總是強力推廣上座部佛教。1071年,阿努律陀王又直接由獅子國引進了完備的巴利文三藏經典,力促上座部佛教中心由孟國移至蒲甘。當時,不只廣大傣族區(緬甸撣族、泰國泰族、老撾寮族、云南傣族等),連遠在印度的佛教徒(當時佛教在印度几近消亡)也來蒲甘學習上座部佛教。

阿努律陀對佛教的功勞: 他引進南傳上座部佛教前宗,并在其統治區發揚光大。

1192年,蒲甘王朝國王Narapatisihtu,又由獅子國引入經改革了的上座部佛教后宗(Singhalasanghanikaya)。但這种下了上座部前宗与上座部后宗的歷久紛爭。

13世紀下半葉,蒙古大軍侵緬,蒲甘王朝衰微,撣族乘勢興起,建立了阿瓦与邦牙等撣族王朝,撣族最津津樂道的是Mao Shans_卯撣人國 与創建者Sao Hso At HkamHpa,Sao Hsam Long Hpa兩兄弟的丰功偉績。Mao Shans_卯撣人國地跨Manipur与Assam(現屬印度)与下緬甸。

當時撣族地區還是興盛阿利派佛教。但經小阿羅漢与天眼兩位高僧積极傳教,上座部佛教才逐漸占領了統治地位。另一支撣族在緬甸南部建立了勃固Wareru伐麗流(意即天降之王)王朝,其佛經、佛塔建筑、伐麗流法典、巴利文法書等造詣,備受當時錫蘭高僧的高度贊賞。1472年即位的Damazedi達摩悉帝,在1475年派高僧到獅子國求取上座部佛教正法,回來后大力整頓了僧伽,淨化了佛教。

仿孟文与巴利文,緬甸的兩大族:緬族Burmans創造了緬文,撣族Shans創造了撣文,

上座部佛教傳入泰國迄12世紀,當時國力強大、疆土遼闊的孟高棉王朝,統治著現今泰國的部分地區。12-13世紀蒙古入侵后,撣族乘勢興起,他們在清邁(1296-1775)、素可泰(1238-1438)、阿瑜陀耶(1350-1767)先后建國。

泰國蘭那泰Lanna Tai王國(前身是8世紀的庸那迦Yonok古國)的Mengrai孟萊王,在1296年興建清邁城為國都(中國稱八百大甸,即Chiangmai清邁王國)。他是上座部佛教徒,所以想方設法大興上座部佛教。1367年Kue-Na哥那王即位,禮聘獅子國高僧Vdumbanmahasvami來傳播上座部佛教,1441年Trilokaraja三界王即位,建Mahabodharama大菩提寺。1477年在該大菩提寺,舉行了泰國佛教史上的第一次三藏集結。

泰國素可泰王朝的Thmmaraja Luthai立泰王,在1354-1376年大興上座部佛教,他禮聘獅子國高僧到來傳播上座部佛教,1362年及其后,國王本身屢次出家修行,遂開了泰國史上國王出家之先河。Boroma Trailokanatha達萊洛迦王(1448-1488年)与RamadhipatiII拉瑪鐵波底二世(1491-1529年),又進一步鞏固与發展了上座部佛教。

Boromakos菠蘿瑪可斯時期(1733-1758年),受獅子國之邀,泰國派高僧到獅子國傳授上座部佛教暹羅宗,力促奄奄一息的獅子國上座部佛教复興。

仿孟-高棉文、占婆文、獅子國文、巴利文,泰國泰族在1283年創造了泰文。

上座部佛教傳入老撾公元7-8世紀,大乘佛教由云南南詔國傳入老撾,但它競爭不過當地原始宗教与印度婆羅門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則經緬甸、泰國、柬蒲寨三方傳入老撾。

1353年,老撾川東王的佛教徒孫子Fa Ngoun法昂,在柬蒲寨王的幫助下,擊敗祖父川東王,建立了Lang Chong瀾滄王國。在王后Nang Keolot娘嬌樂(柬蒲寨國王之女)的大力幫助下,由柬蒲寨引來了上座部佛教,并強訂其為國教。

1501-1520年,維蘇納腊王朝的Visoun維素王,下令將三藏佛教由梵文巴利文翻譯為老撾文。其子Phothisarath波提薩拉納王,更嚴禁其他宗教,獨尊佛教。到Sethathirath悉達提腊王時,還加強供奉清邁的佛像佛經。

經積极努力,到17世紀時,老撾已成為東南亞另一上座部佛教中心,當時泰國、柬蒲寨都來老撾取經。

抄寫佛經的老撾文Tham(坦文),是由孟高棉文与巴利文演化而來,和西雙版納古傣文Totam相同。

上座部佛教傳入云南眾所周知,西雙版納(云南)、老撾、清邁(泰國)、景棟(緬甸撣邦)等,不只地區相連,文化相同,語言也相通。1367-1444年間,清邁佛教就經景棟而傳入云南南部。

緬甸Taungoo東吳王朝Bayinnaung奔應龍1551年即位,他1552年平定了緬甸南部,1555年北上消滅了阿瓦王朝,1559-1581年,多次東征泰國清邁王朝与Ayodhya阿瑜陀耶王朝,1604-1606年,他征服了眾撣區与_養、_拱、_密,然后再由_養出征_卯一帶廣大撣族區。在他軟硬兼施之下,各撣族土司紛紛歸順。

奔應龍制定了上座部佛典与法典,在其統治區与勢力范圍圈內強力推廣。他廣建佛塔于緬甸与泰國各地,還在瑞麗建姐勒佛塔,以強力影響那一帶撣族的信仰。1562年,据說奔應龍循瑞麗江進入云南德宏地區,強行推廣上座部佛教。( 注:撣族兄弟說,在佛入滅后九年,佛陀來到_卯(今瑞麗)Loi Seng寺院向傣人傳道 )。

上座部佛教的成長壯大經各國傣族的努力爭取,再經緬甸蒲甘王朝与東吳王朝的大力推廣与強力遠播,在13-16世紀中葉,泰國、老撾、柬蒲寨、緬甸撣族區、云南傣族區等地,上座部佛教不只生根發芽,還得以發揚光大。

當宗教界。學術界、尤其北傳大乘佛教談及佛教時,常會強調大乘佛教是大渡普渡,小乘是小渡獨渡。大乘佛教提倡万物皆有佛性,菩薩發誓普渡眾生后才登彼岸成佛,而小乘佛教只求自己成為羅漢,自己獨渡。。。。。似帶褒義与貶義,所以,上座部佛教絕對不自稱、也堅拒被稱為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接受稱自身為南傳佛教,大乘佛教為北傳佛教。

還必須指出的是:緬甸的緬族、孟族、撣族,泰國的泰族,柬蒲寨的高棉族,老撾的寮族等,也极信印度Bramanism婆羅門教,尤其是王室,凡遇生子、登基、國難、戰爭、天災人禍等,都請教婆羅門國師,以化凶為吉。

婆羅門教在世紀初由印度商人、僧侶等,經水陸兩路傳至東南亞各國,并還在蘇門答腊、爪哇、馬六甲沿海一帶建立一些婆羅門古國、

在東南亞各國,上座部佛教佛教与婆羅門教歷來長期和平共存,且合作愉快。上座部佛教三藏 經典几乎是清一色巴利文,婆羅門教也通用巴利文。

上座部佛教現今仍然主要流行于斯里蘭卡、緬甸、柬蒲寨、泰國、老撾、云南西雙版納及其他中國傣族區。

(作者貌強 Maung Chan,緬甸華族,出生于緬甸伊江三角洲,仰光南洋中學教師,畢業于仰光大學理科,留學深造于德國德累斯登科技大學、柏林科技大學、柏林食品管制与研究院,是歐盟注冊食品科技專家、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技術院名譽顧問、緬甸國家工業發展局成員、緬甸留學生“戰斗的孔雀”年刊与S.H.A.N. & Burma’s NewsPublished by Burma’s Chinese 主要編譯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談起歷史上的賢后,許多人都會聯想到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明太祖的馬皇后,而魏武帝曹操的妻子卞后卻鮮有人提及。或許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奸雄形象太深入人心,讓曹操及家人蒙受了許多不白之冤。但只要我們翻看歷史就不難發現,卞后的賢德和遠見足以比肩歷代[ascii]著[/ascii]名的賢后。
  •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宋之問是唐代詩人,他與另一詩人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是唐朝近體律詩的代表人物。
  • 張巡帶兵軍紀嚴明,陳琳檄文文筆俊美。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歷史上的北伐戰爭,既有晉代祖逖中流擊楫的豪放意氣,也有蜀相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盡瘁,更少不了岳飛北上抗金、收拾舊山河的壯懷激烈。正因為這些千古流傳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賦予銳意進取、統一國家的意義。
  • 梁國邊亭的人暗中幫楚人灌瓜而使兩國友好,曾參耕耘誤斬瓜根而被父親杖打。
  • 漢武帝在位時,版圖遼闊,國力強大,對橫行於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採用漢高祖時代的和親政策,而是對匈奴發動一波波的大規模反擊。在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是抗匈奴名將,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戰功最大者。
  • 康熙年間,大阿哥允禔曾掌管養心殿營造事務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進殿拜見,並與康熙皇帝閒談。
  • 外驅金虜,內平匪寇,南宋大英雄岳飛以忠義許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平定楊么的洞庭湖之戰,可說是岳飛軍事生涯中一部驚人的傑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