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很苦,應該給點樂子,是我這些年來的參悟,我立誓許孩子一個美妙的童年。
讀書、閱讀一事,不是一時一刻可成,讀出動機與快樂,比讀成滿分、掄元有意思多了,想比背有趣,動機比結果重要,因為讀得好不等於有學問,第一名不代表厲害。
更何況,這個世界瞬息萬變,前一分鐘的真理,下一分鐘便成了常識了,三十年前,我們不是都以為,人與猩猩是同一祖先?基因密碼卻推翻前述,發現我們與某一種老鼠更像兄弟,三億一千萬年前與雞有著共同遠祖,香蕉、芭樂都是我們的近親,常識與知識總在一線之隔游移。
我有一個同學非常寶貝,他這樣買水果:梨子三分之一斤,芭樂七分之六斤,柑橘五分之三斤,請問一共幾斤?多少錢?結果呢?氣得老闆賣他神經病,拿著掃把追出來。
不知是否有人會這樣上學,往東一百公尺,再轉往西七百公尺,接著南行二百公尺,花了十五分鐘到學校,請問直行花幾分鐘?兒子問我,這樣上學會不會有神經病?我啞口無言。是啊,我們的學習為何離生活這麼遠?
…
…
《每個孩子都是人才》一書,我喬裝成一個大偵探,查出人才的關鍵因素,日本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與我雷同,他們以日本傑出的一百六十位科學家與發明家進行調查,這些人在各自領域都有貢獻,其中一百一十人是發明家、科學家,三十項以上的專利,另外五十人也有特殊成就,結果發現,這些都具備了以下的特質,包括恆心、堅持到底的決心、信心、精力充沛、不服輸等等重要特質。
美國心理學家也做過類似的研究,證明堅毅、自信、謹慎、好勝心、道德感,遠遠比智力更關鍵。
這本書很難面面俱到,我只打算以我的教育信念為經,實例為緯,再用散文的筆觸勾串出一套讓孩子活得自在演好人生的坦途,至於某些光鮮的理論,吸引人的妙法便不想再提了,教育不該只有迷炫的編術,資優兒教得出來、天才在你家、如何教出資賦優異的孩子等等聽來聳動的口號,我無法下筆自圓其說。
這些年來,心理學家用心尋找理論,並且發現,有些才分真的來自遺傳,學都學不會,比方說,學習語言一事,對有語言天分的人是小事,但不具語言天分者則是苦差事,運動、藝術、物理、數學等等亦復如此,後天用來修潤先天的才分,比如你有美術的天分,再加以調教,便是好人才了,關於這一點我很想讓父母明白,真的行行有狀元,人人都擁一片天,找對自己的天空,比起擁有十八般武藝有用多了。
成績永遠不可能是人生佔有一席之地,我希望有能力讓父母明白,教育旨在教出一個求知者,而非背書家,知識本是一座海洋,它在等人掘取新的智慧,不是一味的苦記課本裡陳舊的資料,因而考得高分、第一名,得了一個虛假的喚之為優秀的稱號;讀書不該使孩子讀成死路一條,讀得痛苦不堪,讀出灰頭土臉,讓他們原本亮晶晶深邃的眸子,變得暗淡無光,以至於輸掉人生。
孩子需要伯樂,而非催逼者。
人生的關鍵條件,其實不只是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快樂、自信、韌性、堅持到底的恆心、慈悲等等,心理學家稱它為〈非智力因素〉;當然,讀書並非全然一無是處,它的重要性在於替人找著合適的領域,愛讀的人,理應進入學術的殿堂,從事研究、教學、實驗等等作育英才,造福人類的工作,但…萬一呢?
萬一……一詞,是我的重要信念之一,我相信不可能人人都走進學術殿堂,萬一你孩子不屬於這一掛的,父母應該收拾怨艾,給孩子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機會,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不喪失志氣,外便有藍天。
我偷偷在這本書中藏了感性與理性兩種元素;理性的部分,提供了方法與對策,希望能給父母最直接的幫助;感性則源於我的反省,透過它重塑教育的本質、目的與意義,教育不是馬戲團,教者不該只是馴獸師,專門訓練很會雜耍的動物。
教育的真實意義,但盼沒被遺忘。
我曾這樣問過朋友:「讀書幹嘛?」
「找個好工作。」
「然後呢?」
「賺點錢。」
「然後呢?」
「過過好生活。」
但,這種教育環境下生產出來的孩子,有幾個有生活品味?
我真的不得而知了。
這本書中藏匿許多我的反省,我當它是一粒種籽,種下它,等待成長、茁壯,美夢成真。
序末,我想邀你再次反思以下幾個問題:
如果努力之後,孩子傑出了,但很不快樂,平凡的,卻很開心,你怎麼選?
我選平凡,你呢?
讀了書,取得學位,有了工作之後,你希望孩子以何種形式活著像……
人?
或者一部機器?
我選人,你呢?
最後,再想一想,但不用回答我:
自己是個懂得悠閒的生活家?
或者像部提款機的忙人、茫人、盲目的人?
游干桂寫於閒閒居之流螢文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