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一行和尚

陸南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一行俗名張遂,生於西元683年,父親原籍甘肅省敦煌,後遷魏州昌樂(河南省南樂縣),這裡就是張遂的誕生地。他的父親做過幾任縣令,很早就去世。留下遺孤,過著貧苦的生活。他自幼至長,好學不倦,最喜歡研究歷像及陰陽五行之說,再進而研究有關天文、曆法的學問。

20歲時,張遂到京都長安拜師求學。長安元都觀有位博學多聞的道士尹崇,張遂經常去拜謁尹崇,向他借書看。有一次張遂借了一部東漢楊雄寫的《太玄經》,這是一部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講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過了幾天,張遂便把書還給了尹崇。尹崇以為張遂是覺得這部書太深奧,失去了興趣,便來還書。當張遂拿著自己寫的讀書筆記向他請教時,尹崇看後大吃一驚,因為尹崇對這本書已研究多年,卻沒有搞明白,而張遂已經看懂了書中的道理。從此,張遂在長安名聲大振。

武則天登基後,其侄武三思被封為梁王,官居尚書。武三思頗愛沽名釣譽,到處拉攏文人名士來抬高自己的身價。武三思指名要與張遂結交,張遂秉性正直,不屑與之為伍,就假托有病,閉門不見。時間長了,武三思多方設法拉攏,張遂無計可施,便產生了遁世出家的打算。公元705年,他入嵩山崇陽寺(河南省登封縣)削髮為僧,改名敬賢,法號「一行法師」,在嵩山跟隨普寂師父修習。從此張遂的名字,漸漸埋沒。後世人只知一行,不知張遂。

出家之後,一行除了研究佛學外,又研究天文、歷算。並且周遊各地。到了天台山國清寺(即今浙江省天台縣)修行多年,直到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才回到嵩山崇陽寺,就在那一年,朝廷派員到嵩山徵召一行出山為國服務,他托病謝辭,後來又作第二次出遊,到了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今湖北省當陽縣),就在那裏研究佛學及其他學識不再回嵩山了。

在佛教受到朝廷高度重視的唐朝,想在嵩山出家躲避紅塵,對於才名出眾的一行來說很不現實。朝廷多次有意吸納多才多藝的一行入朝參政,但視功名利祿為纍贅的一行婉辭不受。

唐玄宗開元五年(西元717年)一行被族親推薦回到長安。皇帝立即召見,安排在光太殿居住。不久讓他在華嚴寺和印度來華的僧侶,翻譯多部佛經,傳導密宗的教義。皇帝時常召見,垂詢安國撫民之道。深得玄宗信任。

中國古代農耕與歷像、節氣關係密切,因此歷代帝王無不重視天文。自唐玄宗開元九(西元721年)開始,一行奉旨改革曆法工作,從實測天文著手。可是那時太史監所存天文儀器,都已破舊,不堪使用,只好重新計劃製造。就在皇宮麗正殿當作工場,製造黃道游儀的最初模型,然後奏請皇帝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二年(西元 724年)製造成功。第二年製造水運渾儀的結構,再用銅鑄造成功。該儀結構複雜,而且奇巧,可以反映日、月、五星運行規律的渾天儀。又是一個自動計時器,利用水力推動,每時辰自動擊鼓,每一刻自動撞鐘。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的第一台天文時鐘。

一行發動大規模觀測隊,先於開元十二年(西元724年)召集測量人員於麗正殿書院議事,分配工作,校正尺度,取黃河之南北平原為中心,曾在陽城建立一座八尺日規,並立一個石表(即石柱)上刻周公測景台。

製造天文儀器,進行大規模觀測之後,一行於開元十二年開始編寫新曆法,儘量參考從前曆法優點,從上古六歷,漢代太初歷,甚至唐朝麟德歷,又經四年長時間過濾,才告成功,名為《大衍歷》。《大衍歷》共有52卷之巨,結構嚴謹,條理分明。

公元728年,《大衍歷》頒行天下後,風靡一時,深受歡迎。《大衍歷》比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等前人編撰的曆法,都要準確得多,還對日本、印度的曆法產生過重大影響。《大衍歷》頒定不久後傳入日本,公元763年,日本淳仁天王詔令廢除日本的《儀風歷》,改用中國的《大衍歷》。自公元727年《大衍歷》問世以後,直到明朝末年採用西方曆法的近900年時間裏,每次修訂曆法都是以《大衍歷》為基礎,可見其影響之深遠。300年後,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對《大衍歷》還十分推崇,他說:「開元《大衍歷》最為精密,歷代用其朔法。」

一行創造了世界天文學史上的三個第一:首次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陽離地球近的論點;第一次發現恆星運動。一行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恆星運動的科學家。通過觀察,一行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太陽運動的規律,他還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公元1718年提出的恆星自行的觀點要早1000年。1982年國際上將月球劃分為幾個區域,將其中的一個區域命名為 「一行」。

到了開元末年,裴寬為河南府尹。他篤信佛教,以師父之禮對待嵩山的普寂禪師,白天晚上都去拜訪他。有一天,裴寬又到了普寂處,普寂說:「我正有件小事,無暇與你漫談,暫請在此休息一下。」裴寬悄悄地來到一間空房子,見普寂清洗完正面殿堂,點上香,端坐在那裏。沒坐多久,突然聽到敲門聲,連聲說道「天師一行和尚到了。」

一行走了進來,到普寂跟前行禮,行完禮之後,貼近普寂的耳朵悄悄說話,樣子極其恭敬。普寂只是接受,毫無不同意的表示。密語完了又行禮,行禮完了又密語,如此反覆多次,普寂只說「是、是」,沒有不應允的。一行說完後,走下台階,進了南屋,自己把門關好。普寂便徐徐吩咐弟子道:「放鐘!一行和尚滅度了!」身邊的人急忙跑過去查看,果然像普寂法師說的一樣。

(轉載自明慧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在玉石的應用方面,也決不是現代所認為的保值增值為目地。中國古代人們是相信神的存在。神庇護著人,人們按照神告訴的道德與行為標準生活才有美好的天地。人們為了感謝天地給人帶來的美好生活,從而開始了祭奠。也就開始了用玉石“禮天地四方”。
  •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二年進士,官至左僕射兼門下待郎。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主持編撰了大型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等。
  • 范祖禹字淳父,宋朝成都華陽人,舉進士甲科,是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的主要助手。范祖禹很受司馬光的賞識。范宜禹曾經寫過一篇《進論》多次向司馬光請教。
  • 孔子問子路說:「你有什麼愛好?」子路回答:「喜歡舞弄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的這,我是說憑借你的才幹,再加上學習,別人怎麼趕的上你呢?」
  • 先聖有云: 「巧言令色,鮮矣仁!」《詩﹒小雅﹒巧言》:「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晉人郭璞說:「佞人似智,巧言如簧。」《顏氏家訓﹒名實》中講:「誠於此者形於彼,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而不在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之所見,巧偽不如誠拙,承之以羞,大矣。」漢文帝接受張釋之的意見,把防止過快、過高提拔巧舌如舌簧的人,作為一項原則而加以注意,是很必要的。
  • 清朝道光年間,在北方有一本廣受歡迎的小說,名叫《問廚子》,講的是發生在大興縣的一樁命案中的所謂「殺人犯」,是如何沉冤後得以昭雪的故事。故事中巧破迷案的是大興縣的縣令林靖光。
  • 巧的是,公子摔下馬時,正好碰上老和尚靈魂。這番靈肉合一後,世家公子便慢慢地甦醒過來。
  • 人們都知道:董奉是太乙真人派來的使者,他與三國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並稱漢代「建安三神醫」。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師父給的盤纏,準備離去時,道士提醒他說,「你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修身養性,否則這套本事就不靈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