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案 無關兩岸政策開放
【大紀元2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台北報導〕聯電是否轉投資和艦引發特定團體要求放寬中國經貿政策的聲音,台灣總統府高層官員昨日明確指出,聯電案目前檢調調查的重點是其是否涉及背信的問題,並不是中國經貿政策是否不夠開放,相關規範的法令是否檢討,應該在司法調查釐清真相後,才適宜做後續處理,政府不宜在事況不明時就斷言必須如何。
台灣政府高層並認為,聯電案同時引發社會對高科技業者租稅優惠討論,是一正面發展,由工研院分出、並以開發基金設立的聯電等高科技業,確實已經到應該對這塊土地回饋的時刻。
相關官員表示,聯電遭到檢調搜索,是因公司管理上涉嫌背信而引爆,若非其內部檢舉,外界根本不知,這時施壓政府應該檢討,不知從何處檢討起?應該等檢察官查個水落石出後再說,否則行政部門豈不超越檢調,比司法人員還會辦案!
台灣高層官員說明,另有關和艦的部分,稍早陸委會方面已經彙整相關偷跑到中國投資的資訊提供給經濟部,因此針對徐建華個人因違反兩岸關係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已要求改正,並罰款兩百萬元。
至於聯電是否轉投資和艦,相關高層強調,截至現在證交所就聯電的帳目或會計作業,並沒有查到直接投資的證據,而實際上有沒有,總要讓證據來說話,檢調也會有多少證據辦多少案。在真相未明之前,不宜就說政府的中國經貿政策應該如何如何?更無配合個案調整鬆綁的問題。
了解官員也說明,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指檢調率八十人搜索聯電形同抄家,但據事後進行了解,當天是檢調帶了幾個人前往聯電希望進入,態度十分客氣,但曹興誠卻在樓上破口大罵,阻止檢調人員進入,檢調才重新回去調了八十人,後來在搜索中也找到了副董事長宣明智簽呈的相關文件。
台灣高層官員指出,有關高科技業到中國投資,外商可以說為了佈局,把中國當作生產地,但是受政府與全體納稅人扶植的台灣業者,在企業生存與國家生存兩者間,恐怕沒有資格只考慮企業的利益,這部分可以由社會公開理性討論,應該不難獲致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