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緬北征戰紀實(3)
【大紀元2月14日訊】
第三節﹕掩護轉進
仁安羌大捷後﹐敵人傷亡慘重﹐銳氣大挫﹐孫立人將軍迅即飛調在納特曼克待命的一一二團及衛戍曼德勒的一一四團(仍欠一營)開赴前線﹐計劃在二十一日佛曉來一回果敢的攻擊﹐先從敵軍右翼迂迴﹐斷其歸路﹐打算把三十三團的敵軍﹐壓迫在伊洛瓦底江東岸一鼓殲滅。
一一二團在二十日下午如限趕到前線﹐一一四團也在汽車輸送途中﹐一切攻擊部署﹐都照預定計劃準備﹐不料當時全盤戰局﹐突然與我不利﹐英方有放棄緬甸的計劃﹐盟軍便決定全部退出緬甸。新三十八師奉命退到伊洛瓦底江北岸沿江佈防﹐掩護英軍及國軍的撤退﹐這一群正在殺的興起的健兒只得暫時收起雄心﹐執行掩護友軍撤退的新任務﹐開始轉進﹐敵人眼見我軍正在陸續增加﹐有積極準備攻擊的模樣﹐忽然間又向後撤退﹐弄得莫明其妙﹐不敢追擊。
二十八日﹐新三十八師全部渡過伊洛瓦底江﹐佔領東北岸的色格地區﹐作持久防禦計劃﹐以掩護友軍及盟軍撤退。當時我軍得到情報﹐知道東路敵人已突入西保﹐進攻臘戍﹐有夾擊我軍的企圖。
三十日﹐敵機三十六架﹐轟炸色格我軍陣地。五月二日北撤盟軍﹐都已渡過伊洛瓦底江﹐最後一部﹐是九十六師的迫擊砲連和機關槍連的收容隊﹐在半渡中﹐被竄到色格對岸的敵軍便衣隊襲擊﹐接着敵軍先頭部隊也跟蹤追擊到南岸﹐和新三十八師掩護部隊﹐展開激烈的迫擊砲和機關槍的大戰﹐結果都被我軍完全消滅﹐盟軍和國軍全部安然渡過大江。新三十八師掩護撤退第一個階段的任務完滿達成後﹐又奉到以主力轉進到溫早繼續掩護國軍撤退的新任務﹐同時﹐又奉命派出一一三團星夜奔馳赴卡薩佔領陣地﹐對八莫方向嚴密警戒﹐掩護國軍的右側。
當時盟軍處境﹐極為不利﹐敵軍戰術﹐採用雙重鉗型攻勢﹐一路沿我軍退卻路線﹐佔領色格﹐中路由同古陷曼德勒和曼打牙直趨新格﹐這是內鉗﹐外鉗的企圖更大﹐左翼由棠吉攻陷臘戍﹐進攻八莫密支那﹐斷我國軍歸路﹐右翼一部沿清德溫江侵入米內瓦﹐一部溯江而上直趨卡裡瓦﹐截斷英軍歸路盟軍便被裝進了一個大帶子裡面。
孫立人將軍對于敵人這種毒辣的企圖﹐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他非常着急﹐他匆匆從色拉趕到依烏﹐把當時的敵我狀態﹐口頭報告給緬甸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他建議請英方配屬我軍一部砲兵和幾輛坦克車﹐我軍便可用新三十八師全師兵力﹐先和侵入米內瓦之敵作一決戰﹐把他的左鉗斬斷﹐然後再從容部署﹐使敵人不敢有進窺卡裡瓦的打算﹐這樣戰局一定可以轉好﹐盟軍才可以安全退出緬甸。亞歷山大將軍對于孫將軍的意見﹐雖然十分稱讚﹐但對要求英軍砲兵和坦克車配屬作戰﹐則婉詞謝絕﹐他的理由是英軍已經奉命撤往印度﹐不變再做攻擊的措施﹐並且山炮及坦克車都已後撤﹐一無汽油﹑二無給養﹐不堪再戰﹐孫將軍認為這一舉關係盟軍全部的安危﹐一再堅決請求﹐終無結果﹐後來這些大炮﹑坦克車和輜重汽車走到卡裡瓦﹐被敵軍把路截斷﹐全部丟毀在清東問江的東岸﹐國軍也因此而陷入苦戰﹐實在是非常可憾的事情﹗
孫將軍會師擊滅米裡瓦追敵的計劃﹐即不獲實現﹐便按照原定日程行動﹐在八日下午到達溫早﹐隨即向密支那前進。十日﹐新三十八師的主力到達米咱﹐得到八莫及密支那都已被敵軍佔領的消息﹐判明敵軍對我雙重鉗型攻勢已經完成﹐同時又得到一一三團正在卡隆苦戰﹐和一一二團在溫早被圍的報告﹐孫將軍面對着這種嚴重局勢﹐認為不出奇制勝﹐便會遭受到不可想象的結局﹐他下決心轉回溫早﹐先解救一一二團﹐打擊尾追的敵軍﹐以頓挫其追勢﹐然後再做打算。這種返身再戰的戰法﹐完全出敵意表﹐在溫早包圍一一二團的敵軍﹐竟不知此支援兵從何而來﹐頓覺驚惶失措﹐我軍內外夾攻﹐殺生震天﹐一日一夜﹐斃敵八百余人﹐殘敵死命奪路逃竄﹐一一二團安全出圍。十三日拂曉﹐敵又集結大部兵力向我軍左翼猛攻﹐把溫早通八莫臘戍的交通線完全絕斷﹐這時其他國軍已向北方轉進很遠﹐新三十八師孤軍落後﹐給養彈藥都缺﹐雨季又即將到來﹐孫將軍因為所負掩護撤退的任務已經達成﹐便決定從溫早折向西北行進﹐當時敵人的空軍雖然非常活躍﹐但被我軍聲東擊西的戰法所迷惑﹐不知道我軍究竟退往何處﹐新三十八師乃得在深山森林的隱蔽中安然轉進。
新三十八師主力在溫早脫離戰場之後﹐即向西北山地日夜兼程行進。十六日到達刊帝﹐走入兩邊都是懸崖峭壁的山谷當中﹐四面沒有路徑﹐必須從峭壁所夾成的拉馬河中涉水行走﹐幸喜是干季﹐水不太深﹐淺的地方還不過膝﹐深處也只淹到腹部﹐當時官兵實在困苦不堪﹐勉強打起精神在河裡走了一天一夜﹐上岸時﹐有許多人腿部都被泡的浮腫起來﹐大家還笑嘻嘻的互相祝賀﹐都說是假如雨季早到幾天﹐全師官兵就不知道要伊于湖底了。
十八日下午﹐部隊轉進到清得溫江左岸的旁濱。敵人的淺水砲艇和汽艇正在溯江上駛﹐旁濱已經布滿了敵探和便衣隊﹐前臨大水﹐後有追兵﹐官兵們都捏了一把汗﹐孫將軍明知道當時的旁濱已經是敵人第五縱隊出沒的地區﹐察言觀色﹐便可以看到有許多老百姓都已經被敵人利用﹐態度上處處有甘心為虎作倀的表露﹐便決定馬上渡江﹐一面下令準備竹排木筏﹐一面親自和當地縣長蛇委﹐虛張聲勢﹐故作佈防模樣﹐以遲緩敵人的追擊﹐震住敵便衣隊及緬奸的蠢動﹐部隊以最迅速的行動﹐稱着黑夜全部渡過大江。孫將軍在部隊主力渡江完畢後自己 才渡了過去。
果然在孫將軍渡河後還不到一刻鐘﹐對岸便槍聲大作﹐剛纔的老百姓都一律換上白衣跟 敵人的便衣隊混合起來﹐向我掩護渡河的部隊襲擊﹐幸而我軍事先已有周密的戒備﹐部隊渡河迅速﹐不然全師便將混亂不堪。第二日敵追兵主力趕到旁濱﹐又和我掩護渡河部隊展開激戰﹐一直到二十日下午才把追敵擊退﹐打死二百多敵軍﹐救出被俘的友軍和英軍官兵三十余人﹐這時適逢天降大雨﹐掩護部隊便借着雨霧的掩護﹐安然渡江﹐趕上師的主力。二十七日﹐新三十八師﹐除一一三團在卡薩戰鬥時失去聯絡外﹐其餘全部都到達印度英法爾東南十八英里的普拉村﹐集結待命。
新三十八師從四月五日開赴臘戍﹐到五月二十七日主力轉入印度﹐時間雖還不滿兩個月﹐但他創造了仁安羌大捷的奇跡﹐完成掩護全部在緬盟軍撤退的艱巨任務。同時﹐它也遭受過若干次驚濤駭浪的危險﹕在溫早﹐要不是孫將軍判斷得正確和處置得快﹐那不但一一二團無法解圍﹐敵人並且很可能利用公路﹐使用機械化部隊﹐把一一二團一下攻潰﹐然後跟蹤追擊師的主力﹐戰局前途﹐便將不堪設想﹔又如在拉馬河中涉水行走時﹐如果來一陣大雨﹐則全師官兵都有沒頂的可能﹔在旁濱﹐如果遲渡半日﹐敵人趕到﹐就將無法渡過寬闊的清得溫江﹐新三十八師的命運便將不可想象﹐然而每次都因孫將軍的處置得當﹐指揮若定﹐終能化險為夷﹐恰到好處﹐無怪乎當時新三十八師的許多官兵都異口同聲的說﹕“我們的師長是和諸葛亮一樣的能謀會算呢”。
從旁濱到英法爾﹐一路上由緬甸逃出的印度難民和華僑﹐成千累萬﹐因為氣候干燥炎熱﹐他們大都病苦狼狽不堪﹐我們官兵很多自動的把自己水盒裡剩下的極有限的水﹐倒給病人喝﹐分出背袋裡的糧食給難民吃﹐難民群裡有一個孕婦因為病的太苦﹐自己不想活﹐好幾次跳入水塘裡﹐弟兄們都把她救了起來﹐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婆病餓得不能動﹐弟兄們輪流的把她抬到印度﹐孫將軍還把以前擔任曼德勒衛戍司令時﹐蔣委員長發下來獎賞清除街道士兵的余款三千羅比﹐撥發救濟沿途難民之用﹐中華仁義之風﹐澤被了天竺古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