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游乾桂 從事臨床工作十六年的他,深諳心靈安頓,目前是中國健康家庭協會秘書長,與換個方式醫心的助人者,並提供新的親子觀念,解決親子難題。〉
三十年代的童年,是一個「人」的童年,在山中、在水濱、在田裡、在那空曠的田野上,你都可以看見群群奔馳吶喊狂笑的小朋友,同伴在那一代人的世界中是自然形的族群。
每個小朋友一出們就可撞著幾個年紀相彿的小玩伴,兩人可以玩彈珠,三人可以玩紙牌,四人可以玩躲貓貓,一群人可以玩打土彈,上山摘龍眼、百香果或者玩騎打仗的遊戲。
現在的孩子不相同了,尤其是都市化越來越嚴重以後所有號稱都市的小孩都必須學會和「水泥牆」溝通,學會自言自語,學會自個玩遊戲,學會享受孤獨,甚至學會和父母黑眼瞪白眼。
這是個有趣的事實,意味着這一代的孩子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折損很多的人性。怪不得心理學家的研究會發現,在一代的孩子比起以前,有明顯的溝通不良、人際關係退化、不安、退縮等傾向。
彷彿我們的孩子除了可以和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玩耍之外,已別無分號,可惜的是,養兒育女自從被渲染成「大事」以後,父母開始接受「一個孩子恰恰好」的理念,越來越多的家庭成了一家三口,那麼孩子唯一可以嬉戲的玩伴也正式被去其一,沒有一個孩子喜歡如此和孤獨相會的。
我說不出為孩子著想你必須多生一個的「阿Q」之語,但真的想提醒你,為了孩子,你因該動腦筋想想想辦法,比方說你可以多為孩子找個玩伴特多的地方──公園兒童樂園、運動場、遊樂場讓孩子有機會和這些童年齡的玩伴玩成一片。
你也可以和公司同事,多年老友舉辦一些定期的「家庭集會」,讓來自各個家庭的小朋友相會在一起,別擔心他們不成熟,對小朋友來說這並不是難題,他們最大的難題是你沒有提供機會。
在不然就應該讓你們家的小朋友提早進入幼稚園,那有很多的小孩可以滿足他們對「人」的需求,以免他們落入心理學家的人格陷阱中,造就一個只懂得與「物」溝通的小寶貝。
在一個離不開人的社會裡,孩子的童年真的很需要玩伴。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