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父母可能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很漂亮、很完美,並以孩子為傲。可是,由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鳯的心情,似乎總有一種神袐的力量,使父母們的實際行為表現得好像孩子的成長,總是不如他們的期望。因此,不斷規範和矯正孩子的行為,就成為許多父母的日常功課。這種錯誤的意識導致父母常常把孩子當成自己控制的財產,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對待。
父母最該說的話:
你自己作決定吧!
培養孩子的最終目的,在於使孩子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靈、聰穎的智慧,整個培養計劃,都以孩子的未來為導向。在打造孩子未來的個性上,有兩種實現途徑。一種是對孩子已經犯下的小錯誤加以糾正,責備或管教孩子。另一種就是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不良傾向,提前預警。這時,父母必須對孩子的日常行為加以規範。
但是,訓誡孩子並非一般父母所理解的動輒教訓孩子,講一番大道理給他們聽,或告訴孩子這麼發展下去的可能性前景等等。訓誡孩子同樣須有技巧與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父母有意識地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父母常常訓誡孩子,多數原因都是孩子不明白自己日常行為的責任範圍。這一點責任不在孩子,而在於父母本身。例如,父母常常會為食衣住行方面的小細節訓誡孩子,但是父母事先並沒有告訴孩子,這些行為的界限在哪裡。
以吃飯為例,父母常常為孩子喝不完一杯牛奶,吃不完一顆雞蛋而生孩子的氣,且通常會告訴他們糧食得之不易,應該節約的大道理。可是,最好的辦法卻是在提供早餐給孩子之前,先為他們劃定明確的行動範圍,如:「你是要半杯牛奶,還是一杯牛奶?」、「你是要半顆雞蛋,還是一顆雞蛋?」當父母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也就等於為孩子劃定了明確的行動界限,同時賦予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必須對自己的生活形態作決定,因此對於早餐究竟該喝多少牛奶,能喝多少牛奶,也有起碼的責任心,時間長了,他們就不至於總是浪費食物。當然,由於是孩子自己作的選擇,如果孩子的選擇錯了,父母也好糾正。
總之,當父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停止做某件事,建議父母可以這麼對孩子說:「這件事你自己作決定。」這樣的話語可以讓孩子瞭解,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父母可以對兒女和他的小夥伴說:「你們來作決定,想留在這裡安靜地玩,還是到外面去?」五分鐘之後,如果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決定到外面去。」很簡單的兩句話,不僅能讓孩子明白前因後果的關係,父母也不會被兒女看成「壞警察」,他們能很清楚地瞭解,是他和朋友們作的決定,選擇了這樣的結果。
又如孩子在吃飯時不停地唱著幼稚園學的新歌,或者試圖用手裡的青菜畫一幅畫時,父母可以先對孩子這樣說:「你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好嗎?」這種開頭好像父母有問題,請孩子幫忙解決,然後父母可以接著說:「你唱的歌很好聽,所以我想等吃完飯開始洗碗的時候,你再唱給我聽,好不好?」
這種問話方式具有魔力,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而不會把你看成是他的對立面。而如果令你滿意的唯一的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做是受到限制的。
上學時,記住你必須帶的物品
許多父母總喜歡在餐桌上對孩子講授人生哲學,使孩子的一天不是在訓誡中開始,就是在訓誡中結束。這種父母好像有特別多的人生智慧,一定要在用餐時進行傳授,把自己當成「飯桌哲學家」。
但事實上,用餐時間不是跟孩子講授人生哲學、道德或禮貌的最佳時機。這時最適合的活動,就是使孩子知道家裡有廚房和餐廳,有好吃的東西和令人愉快的氣氛。吃早飯的時候最不適宜長談,原因在於這時候父母或孩子不是還沒有睡飽,就是心裡已經在思考今天辛苦的學習或工作,此時若親子之間稍有一點爭辯,就可能使父母與孩子整天的心情乽很糟糕。而吃晚飯的時候,由於每個人都忙了一整天,大家都累了,需要休息,這時最適宜的談話是閒話家常,使大家輕鬆快樂。
有位父親曾就抱怨:「我看到兒子沒把鞋帶繫好就會生氣。我真不知道究竟孩強迫他把鞋帶繫好,還是讓他拖拖拉拉地走路?他這樣做可能覺得自己很自由,很隨心所欲,但是我們不能叫他負點責任嗎?」可是他的抱怨完全不必要。首先,希望孩子負責任與孩子是否繫好鞋帶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聯性,父母不需要為這些細節與孩子發生爭執。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問清楚孩子為什麼不綁鞋帶,如果他們不喜歡有鞋帶的鞋子,就買沒有鞋帶的鞋給他們;如果他們不會綁鞋帶,就先示範幾次,幫他們把鞋帶綁好,他早晚會注意到這一點。
其次,孩子上學時不需要打扮成「公主」或「王子」的模樣,以免他們為了保持衣服整潔,整天煩惱不已。父母應該考慮到孩子在學校的活動可能需要充分的跑、跳,所以不需把衣服的整潔放在首位,而應以能讓孩子自由活動為優先考量。對孩子說他好髒、邋遢解決不了問題,買一打便宜的棉質衣服,髒了就換,對於孩子心理健康的幫助,要比若干該保持乾淨整潔的教訓有用得多。
有時,孩子還會忘了帶課本、眼鏡、文具等等到學校,父母也不必為這些事大發脾氣,而應將它看成意料中的事。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先把孩子忘記帶的東西拿給他,不要加以訓誡,說他們記性差,做事不認真。拿東西給孩子時,對他們說:「這是你的眼鏡。」要比對他說:「你不要等眼睛瞎了之後,才記得帶眼鏡。」好得多。對孩子說:「你記性真差,要不是你的頭還長在你的腦袋上,恐怕你連頭也會忘了帶。」不如說:「上學時,記住你必須帶的物品。」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事實的陳述要比責備的話語有幫助得多。
早上,在一切準備妥當,孩子要去上學前,父母切記不要對孩子進行一連串的訓誡和警告。在這個時候對他們說:「祝你今天上學愉快!」是一句最好的離別話,它對孩子的影響肯定要比一般父母常說的:「 到了學校以後要乖!」更礻有用。而如果希望孩子放學後就馬上回家,跟他們說:「五點鐘見。」也肯定比說:「放學後別在路上逗留,要馬上回家喔!」清楚得多。
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
幾乎在每個家庭裡,當父母發現孩子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帶回家時,都會高度重視。這種重視的態度很好,但是接下來的應對措施,許多父母往往不得要領。發現孩子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後,父畆應孩用激發自尊心的方式,引導孩子走上正途,而不應在還沒弄清楚事情原委前,就先對孩子道德訓斥一頓。這時,父母最好鎮定而堅決地對他說:「這輛小汽車是人家的,要還給人家。」「這個玩具不是你的,必須送回去。」
假如發現孩子拿回家的東西,是在逛超市時「偷」的這時最好與孩子面對面,堅定的對他們說:「你衣服口袋裡的東西是商店老闆的,必須放回去。」如果孩子否認口袋裡有東西,父母可以指給他看,並重複說:「這東西是商店老闆的,你必須把它放回貨架上去。」如果他們不肯,父母就應籨孩子的口袋裡掏出來,向他們指明:「這是台裡的東西,應該放在商店的架上。」
倘若發現孩子籨自己的皮夾裡偷了錢,這時最好別問他們:「你是不是從我的皮夾裡偷了錢?」而應直接指出事實說:「你從我的皮夾裡拿了十塊錢,請還給我。」當孩子把錢還回來以後,父母再嚴厲地說:「如果你需錢,你可以問我。我們可以商量,可是你不能私自決定。」如果孩子否認這回事,父母也不用跟他們爭辯,或要求他們表白,只須堅定地對孩子說:「你拿了錢,把它還給我。」就可以了。
假設孩子已經將錢花光,那麼接下來的討論就不應該集中在他的品行如何這一點,而應集中在他如何還款這個問題上。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做家務,也可以減少他的零用錢,但千萬別對孩子說:「你是個賊,你這個騙子!」或預言他這麼做的下場,否則將來他們的前途可能就如你說的那樣。當然,追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也不是沒有用處,但他們可能連自己也不知道原因。這時如果父母一定要他們回答「為什麼」,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另一個謊言。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跟孩子討論用錢這件事:「我很失望,你連需要十塊錢都不跟我說。」「你需要錢的時候,一定要跟我說,事情總是可以商量的。」
總之,在發現孩子「不軌」的行為時,父母千萬別逼迫孩子撒謊,這麼做無疑會為我們已經受傷的情感再劃上一道傷痕。在訓誡孩子的時候,父母也應掌握「凡是已經知道答案的,就絕不再提出問題來問,只作公開的聲明就可以」的原則。這樣的聲明所產生的結果恰到好處,留給孩子的也是他自己帶來的不快,以及該為自己不良行為承擔責任的處罰。
轉載自:德威出版《學會跟孩子說話》@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