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賞析:《定風波》蘇軾

華一書局
font print 人氣: 444122
【字號】    
   標籤: tags: ,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解釋:
1. 吟嘯:呼嘯歌唱。
2. 芒鞋:草鞋。
3. 簑:以前農人穿的雨衣。
4. 平生:平時。
5. 料峭:風寒的樣子。
6. 蕭瑟:風雨吹打樹林的聲音。

《定風波》白話:

不要管那穿過濃密樹林敲打樹葉的雨聲,何不一面唱歌,一面慢慢的散步呢!
一根竹杖、一雙草鞋,比騎著馬而還要輕快。大雨又有什麼好怕的?穿起了簑衣,在湮雨茫茫裡,照樣可以像平常一樣的來去自如。
寒冷的春風吹醒了我的酒意,有些微的寒意。這時遠方山頭上的落日已代替了湮雨,出來迎接我了。
回想過去那又是風、又是雨的地方;現在風沒有了,雨沒有了,甚至連晴天也沒有了,而我也要回家了。

《定風波》的故事:

蘇軾一生中所遭遇最大的變故,就是在他四十四歲那年,被人誣陷說他愚弄朝廷,並且時常寫一些諷刺朝廷的文章。朝中大臣聽了大怒,馬上把他逮捕入獄。
在獄中,他受到嚴厲的拷問,且動不動救被重重的杖打。他自覺沒有希望生還了,就寫了兩首訣別詩給他最親愛的弟弟。
誰知當時的神宗皇帝憐惜他是個難得的才子,不忍心讓他平白死去,就命令臣子再重新調查這件案子。審辦的結果,蘇軾被貶謫到湖北,結束了一百三十天最悲慘的獄中生活。
由於經過了這麼大的苦難,到了湖北,他的人生觀變的很豁達,這首《定風波》,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縱使一生都遭遇到挫折困苦,不過,「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啊!等到煙雲雨霧都過去了,那不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了嗎!

摘錄自華一書局《兒童啟蒙文學》

看更多:宋詞賞析:《念奴嬌》蘇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
  • 清歌美酒、對酒當歌,何等快樂!然而卻觸發了對去年經歷的類似境界的回憶:同樣的晚春天氣,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美酒清歌。
  • 山腳下住著幾戶人家,養著鷄、羊,種些蔬、果。
    有一天,李家的阿齊突然驚慌的到處報告鄰居說:「唉呀!我走失了一頭羊,
    拜託幫我找找!」
  • 東漢時的名臣孔融,小時就很聰明,曾因讓梨給哥哥而名聞一時。十歲那年
    跟著父親到京城,聽說當時的河南太守李元禮除了親戚和名人之外,不肯便接見賓客。
  • 戰國時候,秦國派兵侵略趙國的都城邯鄲。趙王便派弟弟平原君到楚國求救。
    平原君喜歡結交天下賢士,門下的賓客有數千多人,這次奉命出使楚國,任務重大,便想在門客中挑選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做為隨從。
  • 這是蘇軾為好友錢穆父送別時所寫的一首感情真摯、充滿人生哲理的詞。明 劉俊《雪夜訪普圖》局部。(公有領域)
    這首詞之所以真情動人,除了作者對朋友的感情真摯外,還因為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朋友非常相近。詞中勸勉朋友、為其解憂的話,實際上也是自勸自解,因而兩心相通,就更具感人的力量。
  • 北京家庭教會牧師蔡卓華一審法院,在布希訪華前夕,中共明知布希當面和胡錦濤當面交涉的壓力,提前草草作出判決。這個判決,不僅它的時機,而且它的判決內容,都只顯示它是一個政治案件,使宗教迫害案件。所有的證據,都顯示其政治性不容抵賴。
  • 我國古代的詩歌「君子行」中有兩句話:「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意
    思是說,在瓜田裏最好不要脫穿鞋子,恐怕人家會誤會你在偷瓜;而在李樹下面最好是不要整理帽子,怕人家懷疑你在偷摘李子。
  • 這闋《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是蘇軾在重九涵輝樓頭飲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蘇軾抒發了自己以順處逆的胸襟懷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曠達樂觀,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悵與哀愁?
  • 後世的人,往往侷限於人生紅塵一世一時的視野,只覺得這首詞氣勢磅礴,難得一見,不明白其中更深的涵義。而被中共黨文化鬥爭觀念感染的人,說詩人什麼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空有才華,奮力抗爭云云,又怎能真正體會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