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日訊】 胃藥通常泛指制酸劑,乃含有鋁鹽、鈣鹽、鎂鹽、或是鎂鋁混合製劑,亦即胃片或胃乳,堪稱國人吃最多的藥物之一;由於誤以為西藥都會傷胃,多要求醫師同時開胃藥,來保護腸胃、減少腸胃不適;在價格又便宜、健保給付及滿足患者要求的情況下,造就了臺灣獨特的胃藥文化。
制酸劑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十到十五分鐘就可產生藥效,約二十分鐘左右便可症狀緩解;可將錠劑嚼碎可增加藥品與胃酸接觸的表面積來提高藥效。如果在空腹服用,中和胃酸效果僅能維持約三十分鐘,若餐後一小時服用則可維持約三小時以上,因此為一般建議的服藥時間。
醫師開立制酸劑或許有助於減輕用藥不適,增加病患服藥配合度;但是,制酸劑所提供的短暫舒適或安全感,卻亦可能掩蓋了疾病的警示及癥兆。長期、不當服藥,不但容易延誤治療,且服制酸劑過量恐導致體內酸鹼值失衡,甚至影響腎功能,在腎衰竭病人體內也容易造成堆積。若是服用含鈣制酸劑過多易造成鈣沈積,使得結石機率增加;含鋁或鈣的制酸劑,易造成便秘;含鎂則會產生腹瀉。對於有骨骼問題或有阿滋海默氏症的老年族群而言,鋁離子過多也需要特別留意。
制酸劑與其他藥物併服也可能有藥物交互作用,由於制酸劑多屬偏鹼性成分,可能影響諸如可奪黴(Ketoconazole)等藥物吸收;四環黴素類(如:四環素Tetracycline、美滿黴素Minocycline)、奎諾酮類(如:速博新Ciprofloxacin,可樂必妥Levofloxacin)等口服抗微生物製劑也會與制酸劑結合,使得抗生素的藥效明顯降低,
如果服用不宜與制酸劑同時吃的藥品,感到腸胃不適時,若不舒服可以接受,建議可以隨餐或餐後立即服藥,盡量不要吃制酸劑;如果無法忍受不適,可在藥物服用前一、兩個小時或服用後四小時再吃制酸劑,也可達到一定藥效、又可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
並不是所有的藥物都會傷胃,也不是所有的藥都可以合併制酸劑服用。胃藥絕不是萬靈丹,並不是所有胃部不適都可以用制酸劑來解決,有腸胃不適者可短期服用制酸劑,若用藥後症狀未改善或停藥後仍有不適症狀,一定要就醫查明病因;需要長期服藥者務必在醫師診斷下使用,以免用藥不當,未蒙其利先受害。
——轉載自《高雄榮總醫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