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

《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二十億年前的核子反應爐

正見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28
【字號】    
   標籤: tags: ,

法國有一家工廠於一九七二年時從非洲加蓬共和國一個叫奧克洛(Oklo)的地方進口鈾礦石來使用,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批進口鈾礦石已被人利用過了。因為這批鈾礦石的含鈾量相當低,鈾礦石的一般含鈾量為0.72%,而奧克洛鈾礦石的含鈾量卻不足0.3%,和我們現有的核反應爐的廢料幾乎相同。法國政府宣布了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並吸引了世界上各國的科學家們來到奧克洛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於一九七五年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一個會議上公布。研究的結果表示這是一個大型的、天然的核子反應爐,由六個區域約500噸鈾礦石構成,輸出功率估計為100千瓦。這個反應爐保存完整,結構合理,運轉時間長達五十萬年之久。

「天然」核子反應爐?

這個「天然的核子反應爐」實際上是一個謎,因為科學家最後發現這整座山就是原料。我們知道,實際上核反應所需要的原料是很少的,比如原子彈,一架飛機就可以運走,炸彈裡面真正核原料的部分是很少的。核子反應爐也是一樣,原料成分很少。它的構造就像一個井,原料放在底下。現在的原子能發電站或者核子反應爐,都是很龐大的系統,裡面有計算機控制的系統,還有冷卻系統。

那麼像這麼小的一點點燃料,就需要這麼多的設備,這麼多人去維持運轉。而奧克洛這麼大的一座礦山,它運轉了五十萬年,究竟是什麼樣的技術能夠使它安全地運轉?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理解的問題。研究文章普遍認為,按照地形來看,當時的礦山附近可能有水的痕跡。而水會吸收中子,也就是說水會滲透到這個礦裡面起到維持安全運作的作用。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為原子彈不用多少核原料就能使它爆炸,而這個礦山裡只要一個小地方,水滲進去不均勻的話,就會引發一場大爆炸,整個礦山就不會存在了。

學術上討論此題目的文獻標題幾乎都是「天然核子反應爐」或「自然核子反應爐」,內容多數談反應的機制是什麼,而對於「為什麼是天然的?」「從什麼地方證明它是天然的?」卻沒有人提過。這個問題的被忽略透漏了現代科學家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根據進化論的說法二十億年前根本不可能有人存在,在這種概念的指導下,這個核子反應爐也就自然地被冠上「天然」兩個字了。

不過我們想一想,這麼精密的設計,功能比今日的核子反應爐還好,還安全,要說是天然產生的,實在不太能說服人。

史前文明遺跡

實際上,很多大膽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遺跡。也就是說,二十億年前,在今天我們叫做奧克洛的地方,可能存在著高度發達的文明,遠遠超過今天人類的文明。

我們知道在現階段人類對於原子技術的掌握也不過是這幾十年的時間,這樣的一個發現說明了在二十億年前很可能已存在著一個具有超越現代科技的文明,並且利用核反應的技術非常進步。如果這個假設成立令人擔憂的是,一個具有先進科技的人類文明為什麼無法將這些科技留下來,反而是無端的消失,只留下一堆廢墟?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這一個發現呢?

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史前文明的遺跡,我們自然不會去深入研究,就無從得知這些文明為何無法延續下來,更不會知道她們滅亡的原因。還有,我們現在科學發展的路線是否正在重複著上一個文明時期的路線呢?這條路線是否正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待續)

——轉自洞見文化出版 《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次在溫哥華,目擊了胡經歷的個別片段,真正見證了:神助法輪功,鬼差中領館。
  • 我是一位新聞研究所的教授。美國極受尊崇的普立茲新聞獎的創辦人曾說:新聞工作的三大目標就是:第一是報導真實、第二也是報導真實,第三還是報導真實。這說明了追求真實是人類十分重要的根本目標。不過,什麼才是「真實」呢? 英國哲學家艾丁頓曾舉例說明科學家研究「事實」的限制:一位海洋生物學者以六吋的魚網網眼,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海裏網魚來研究海洋生物,最後終於得到一個「科學」定律:所有的魚都比「六吋」長!
  • 史前文明確實存在!而且還不只一期,存在著多個不同的時期;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只是一個漏洞百出的假設,卻被許多後人添枝加葉地固著成生命科學的根柢,今之人也看到了踏上進化論的重重危機。時今,報章、網站上有關史前文明的篇章常見零星掠影,在《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這本書裡,將諸多科學家發現的證據加以系統性的整理、分析。本欄再一次登載,希望帶給您一場別開生面的關於人類生命起源的發現之旅。
  • 一九六八年的一個夏天,一位美國的業餘化石專家在位於猶他州附近,也是以三葉蟲化石聞名的羚羊泉敲開了一片化石。這一敲不但鬆動了一百多年以來現代人類所篤信的進化論,更替人類發展史研究敲開了另一扇門。
  • 在相同時期不但有人類的存在,而且這些人類和我們一樣具有高度的文明......
  • 趙薇在《車神》中出演為愛療傷幾年不能自拔的癡情女孩,與生活中的她有多大相似度呢?雖然趙薇絕口不提與汪雨分手的情變感受,但當本報記者在片場專訪她時,她也毫不吝惜自己對劇中愛情的一番見地。但她的這番表白中,不時蹦出“輕鬆”、“好玩”、“挺普通”等,可見她心情大靚,見到記者也主動微笑、招手,讓你不由得感覺到:此時的她,面對情傷已然釋懷,她的堅強,讓我們真正見識了已成長為“熟女”的“小燕子”。“為陸毅當綠葉,挺輕鬆”
  • 除了製造、使用金屬的技術與能力說明了史前人類的文明發展之外,科學家們還在古文明中發現了一些我們認為現代人才具有的醫學技術,甚至發明。按理講,文明的發展是從原始到高度發展的。拿心臟移植手術來說吧,這可是近代醫學發展的卓越的成果,然而我們在考古遺跡中卻發現了古人曾動過這類手術的證據,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進化論為學術界的主流已久,然而所有生物在分類上皆有其明確的歸屬物種位置,卻從未發現過任何兩個物種中間在進化狀態的過渡生物。更令人驚奇的是進化論者所認為的文明未萌的史前階段,卻有許多高度文明的化石被發現,而這些證據恰好足以推翻進化論的理論。
  • 作者是從事免疫學研究的,也曾對達爾文進化論想當然的深信不疑。但後來發現這個學說不僅不能被證實,也經不起科學檢驗。
  • 現在我們知道,三百多年前的義大利人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開啟了人類對於天體觀測最基礎的一步。然而,這顆收藏於祕魯ICA博物館的石頭上面刻畫的人像,據估計生活在公元前二百年至三萬年之間,他的手裡卻拿著一支望遠鏡在觀察飛越天際的火流星。是什麼年代、什麼樣的人也同樣發明了望遠鏡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