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羅添斌╱特稿)兩岸黃曆新年包機協商落幕,中國民航機將與台灣民航機對飛,在媒體完全聚焦於此的同時,中國對台強硬措施仍持續進行中,卻相對未獲得應有的重視,既顯示中國「和戰兩手」策略成功,也印證台灣的心防過於鬆散。
台海雙方官員在坐上協商桌之前,有幾件報導值得國人警惕,一是中國軍方在台海當面地區部署了兩個兩棲機械化師,部署位置對台灣南北形成箝制態勢。另一是俄羅斯有意出售「逆火」式戰略轟炸機予中國,這種可以攜帶核彈的長程轟炸機一旦入列中國解放軍,將大幅提升中國軍方遠程打擊能力。
二則訊息對於直接面臨中國軍力威脅的台灣而言,顯示的戰略意涵卻極為嚴重。中國在台海對岸直接部署二個兩棲機械化師,代表著中國可以經由傳統的渡海作戰對台進行威嚇,甚至是實質的軍事行動,對台產生的威脅是即時性、具體性的,與中國對台灣部署針對性的六百餘枚戰術導彈,同樣屬於軍事威嚇作用。
其次,中國海空軍目前積極進行戰力提升計畫,希望海空軍機艦都能跨出大洋,將軍力伸入第二島鏈及南亞地區,俄羅斯若出售逆火型長程轟炸機予中國,再配合中國已向俄羅斯所採購空中加油機、空中預警機以及空中預警暨管制機等重要裝備,無異宣示中國已具有大洋作戰能力,一旦局面到此地步,整個西太平洋及南海,都將成為中國解放軍的可掌握勢力範圍,台海屆時無可避免的將成為「內海」,這種看不見但聞得到的威脅,對台灣影響將極為深遠。
面對黃曆新年包機,台灣內部樂觀的人很多,鼓掌聲掩蓋了軍方及國安部門官員內心的焦慮,中國方面積極配合(甚至是催促 )台灣部分人士的需求進行包機,表面看似在兩岸關係上施以小惠,讓台灣進了一步,但是中國馬不停蹄的部署對台飛彈及軍隊,卻是意在台灣整個城池,倘若國人未能了解真實的局面,只沈浸於黃曆新年包機可能對少部分人士所帶來的便利,勢將牽引國家權益往負面的一向走去。
執政當局心態更有可議之處,在國家安全持續面臨威脅的狀況下,不僅未思如何迫使中國解除對台飛彈部署,未思如何在國際上標明中國對台的以武促統,卻反讓國際認為兩岸已藉由黃曆新年包機恢復和平交流,這種發展對台灣而言將極其危險,六一○八億軍購預算將因此遭到失去正當性的質疑與挑戰。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