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博物館–礦石收藏

大器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2日訊】澳洲博物館的礦石收藏可以上溯到1830年成立之初。當時的幾個地質學者和礦物學者作爲理事管理著收集來的物品。其中包括了來自英國,歐洲,美國的不同地區,收集年代包括包括1860,1878和1880。它們中有許多品質極佳的標本至今仍在展出。這裏是幾個值得記錄的重要年代:
1859年聘用了第一個有礦物知識的雇員,
而直到1881年才有了首個礦物學者和館長。
1895年博物館首次擁有了來自斷山的標本,
1922年南極探險家道格拉斯茅森捐獻了博物館的首個南極標本。
在1887到1901年間,博物館的標本收集和前期相比有了大幅度增加。
1995年獲得的阿爾伯特查普曼的收藏是過去65年來最出色的。

今天許多天然寶石爲改善外觀和商業價值進行過加工。爲應付龐大的市場需求,對寶石加熱以改變其色彩意見是行內司空見慣的做法,而有些是由模仿地球自然放射線照射來達到。只要這樣的效果是安全和永久的,可以不必告知客戶。但有些不良商人借此魚目混珠,以次充好也時有耳聞。在美國就有過不良商人把小粒鑽石放在盒蓋有放大作用的玻璃盒中,標以同樣大小真實鑽石的價格通過郵購賣給貪小的客戶,結果貪小便宜吃大虧,官司打到法院,法院判那商人勝訴。先不論法院判決是否公正,這點教訓就夠人警惕的了。

對鑽石進行鐳射鑽孔,修補破損的鑽石,紅綠寶石;以及對低質量寶石進行散射加工,還是倍受爭議。在出售這類加工後的寶石是必須告知買家,而價格也應相對低廉。有些加工過的寶石需要額外的照顧和保養。佩戴時也要格外小心。要是我就不買這類寶石,幹嗎買個主子來侍候?因爲有些有機物也被列入寶石裏。例如琥珀,珊瑚,珍珠,象牙就是常見的幾種。

大多數礦石在漫長的形成過程裏都留下了歲月的痕迹。可能是被主晶體包裹著的細小晶體,也許是一頭因爲荒不擇路而永垂不朽的昆蟲,又或許是一片樹葉,一滴水珠,一個氣泡。寶石學家把它們統稱爲“內含物”。在博物館的藏品裏有一塊來自波羅的海地區的琥珀,含有橡樹花粉絲,據鑒定是大約2到4千萬年前某個春夏之日,掉落到黏稠的樹脂裏形成的。內含物有時可以鑒定出寶石的來源地區,是否天然,並爲其增值。

那麽這些標本是如何收集來的呢?有野外考察時採集的,有捐獻的,有購買的,也有交換而來的。有些非常有價值的標本還給捐獻人帶來稅務方面的好處。許多時候這是博物館獲得高品質貴重礦物的不二法門。如果資金允許,博物館也會購買某些標本,當然這取決於這些標本在優先名單上的位置。本國的標本研究和可看性自然是最重要的選擇依據,然後考慮增加收藏的全面性;接著才是特定的專題。不過對有獨特經濟和陳列價值的標本,尤其是那種今後可遇不可求的珍品,産地就無足輕重了。在管理礦石藏品時會發現有的標本有重復的現象,博物館就拿來和其他機構,個人交換自己想要的,相當數量的隕星標本就是憑這種 “以物易物” 的原始手段換 來的。結果是各得其所,皆大歡喜。(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博物館收集了如此衆多的礦物標本有什麽價值呢?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這一切聽起來不錯,但請記住,對於一些感覺自己沒過過真正的大學生活並且正在努力建立友誼的學生來說,住在家裡可能會很有挑戰性。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克服這些限制。
  • 一說到鳥類,人們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飛行,但事實上,有些鳥類不會飛行,例如主要生活在南半球的企鵝。但既然這些鳥類被歸類為鳥類,為什麼牠們不會飛呢?
  • 大學期間離開家住宿舍或租房住,即自由又獨立,這個想法很誘人。然而,對於一些學生來說,住在家裡是更好的選擇,特別是如果他們的大學就在附近。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可愛故事,培養孩子同理心、學會管理情緒 增進情感表達、提升人際關係能力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緒反應,並且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書中同時詳細運用情境故事,解說各種情緒成因、情緒反應,以及如何因應情緒困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