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神」──華佗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華佗,一名敷,字元化,約生於漢沖帝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卒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東漢末年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
  
華氏家族本是一個望族,其後裔中有一支定居於譙縣以北十餘里處風景秀麗的小華莊。至華佗時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對華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華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華佗在攻讀經史的同時,也留心醫藥,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當時沛國相陳珪和太尉黃琬曾先後舉薦或徵召他出來當官,都被他婉言拒絕了。
  
華佗生活的時代,正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朝綱不正,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難之中,華佗目睹官場之腐敗和蒼生之苦難,決心棄絕仕途,以醫濟世。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鑽研、進取。中國的醫學到了東漢時代已經有輝煌的成就,《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相繼問世,「望、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針灸、藥物等診治手段已基本確立和廣泛運用。華佗在繼承前人學術成果、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新的學說。其中,古代醫家如戰國時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東漢的涪翁、程高等以及同時代的張仲景對華佗的醫術發展影響都很大。
  
華佗除了系統地學習古代醫療經驗外,還很重視和應用民間的醫療經驗。他中年以後,因中原動亂而「遊學徐土」。他在到處採集草藥的同時,注意學習和吸收民間醫藥知識,並把蒐集到的不少民間驗方用於臨床醫療。
  
華佗一生的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徐州、豫州、青州、兗州各地。根據他醫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為中心,東起甘陵(今山東臨清)、鹽讀(今江蘇鹽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縣),南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南直至譙縣(今安徽毫縣),即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廣大地區,方圓達數百平方公里。華佗在行醫的同時,為了採藥還先後到過朝歌、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彭城臥牛山、魯南山區和微山湖。由於行蹤地域廣闊,又深入民間,華佗成了中國歷史上民間傳說眾多的醫家。
  
華佗一生致力於醫療實踐,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熟練掌握了養生、方藥、針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在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體育保健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和卓越的成就,對此,《三國誌》、《後漢書》中都有一段內容相彷的評述,說他善於養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用藥精當(「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針灸簡捷(「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手術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積聚」、「斷腸滴洗」)。所留醫案,《三國誌》中有十六則,《華佗別傳》中有五則,其他文獻中有五則,共二十六則,這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從華佗治病的範圍看,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蟲病,屬於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後世每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醫家,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華佗尤以創「麻沸散」(臨床麻醉藥)、行剖腹術和體育療法「五禽之戲」聞名於世。
  
華佗在公元2世紀發明麻醉劑——「麻沸散」,這是世界醫學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他用「麻沸散」做全身麻醉,進行開腹手術。據《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可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間皆平復。」 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全身麻醉做手術的人,比西方發明麻藥早1600多年。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歷代名醫圖讚》中的一詩作了概括:「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可見,後世尊華佗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實的。可惜,華佗所創製的酒服麻沸散後來失傳了,這是中國醫藥學史上的一大損失。
  
華佗還積極提倡開展合理的勞動和體育鍛練,認為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使人健康長壽。他常教誨其弟子及其周圍群眾:「人體慾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他在繼承古代氣功導引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禽獸的活動姿態,創製了一套體操,名「五禽戲」,可使頭、身、腰、背、四肢等各部位及關節得到活動和舒展。這是中國最古老的醫療健體操,開創了中國及世界上醫療保健體操的先例。其弟子吳普堅持「五禽戲」鍛練,活到九十餘歲仍「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其弟子樊阿操練「五禽戲」,竟「壽百餘歲」。「五禽戲」影響頗深,歷代依法鍛練者從不乏人,至今仍有專門研究者。因此華佗和他的「五禽戲」在體育史上、養生學上都佔有極高地位,「戲」傳八方,名震四海。
  
晚年華佗被曹操徵召到許昌,為其治療頭風病。由於華佗不願作為曹操的侍醫,便託故告假歸家,並數次拒絕重返許昌,終為曹操所殺害。
  
華佗臨死前仍不忘濟世救民,曾將所著醫籍《青囊經》取出交獄吏收藏,曰:「此書傳世,可活蒼生。」但「吏畏法不敢受」。華佗無奈,只得「索火燒之」。因此,華佗的著作未曾得以流傳。現存《中藏經》一書,傳說為華佗所作,並有自稱為華佗外甥的鄧處中為該書作序,說此書是從華佗寢室遺藏中獲得,但經考證,並非華佗手筆。至於《華佗神醫秘傳》和《華佗神方》,則均系偽作。
  
華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和西安的李當之,皆聞名於世。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藥錄》,樊阿喜針灸,這三個弟子後來均成為有名望的醫家。
  
華佗以他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為後人所景仰,並在中國醫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聖人
  • 朋友你好:

    得知你對拙文《蔣彥永案沒有政治秘密》一文的批評一直很不安。你特別談到:“我不理解不寐爲什麽不鼓勵‘蔣彥永先生是民族聖人與民族良知’、‘蔣彥永先生一個人對抗整個國家’這樣的讚揚”;你的觀點是:“當前首先應該對當局反對和迫害的人給予歌頌而不是相反,因爲在中國,被迫害者得到的歌頌還是太少了。”由於最近半個月來我在溫州地區“大學生夏令營”證道,一直沒有時間就這個問題很你交流,希望能在這封信中簡單解釋一下我的真實立場--我一直以爲,書面討論比口頭討論更符合理性規則。

  • 闊別俄羅斯約八十年的喀山天主之母聖像,今天踏上返鄉的道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隆重的宗教儀式將喀山聖母像送上返回俄羅斯的路途。這幅喀山聖母像已在教宗的辦公室懸掛了十一年,教宗說,將這幅聖母像贈還給俄羅斯人民,讓他們可以近距離表達對喀山聖母的敬愛。今天的聖道禮儀在保祿六世大廳舉行,場面莊嚴隆重,大約有五千多名來自各國的朝聖人士參與。
  • 擔任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私人助理達十年之久的葛蘭潔,提起南非民眾口中的「曼老爹」時以開玩笑的口吻說,曼德拉有時候會表現出有點嚇人的脾氣,但是他就像一般尋常人有著優缺點,曼德拉既不是神也不是聖人。回想自己從一個對政治完全沒有經驗、對身材高大的曼德拉所知無幾的普通南非白人,十年與曼德拉相處的時間,讓她從曼德拉身上學到很多事情,包括為人處世的態度等,對於自己的轉變,葛蘭潔說,「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足以改變世界」。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命題,當年把大陸中國人的思想從兩個“凡是”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意義非常重大。歷史上,以土地國家所有制爲基礎的中國,相應的國家形態是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相應的意識形態是聖人(皇帝)崇拜。幾千年來,中國社會一直在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陰影裏踏步不前,縱然多個王朝,多次毀滅,從破壞的廢墟上和兵燹的灰燼中冒出來的,仍然是專制國家。專制制度源遠流長,死而不僵,主要就是因爲國人的價值觀和是非標準都以昔聖今聖(皇帝)的教誨爲依據,都以爲昔聖今聖(皇帝)效勞爲理想。舊時代流行的是舊的昔聖今聖(皇帝),新時代流行的是新的昔聖今聖(主席)。昔聖今聖(皇帝,主席)的話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來已久,害人害國最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舉破了這個殺人不見血的古老巫術。
  •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會認為算命先生能算準別人,卻算不準自己。其實在中國古代,能算準自己命運,甚至離世之期的高人、術士比比皆是。因天機不可洩,有時是不便說與外人聽的。
  • 在現代社會,已有醫學研究者表示,「人體的每一系統、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傑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認為,人的身體「不只是化合物組成」,「而是上帝別出心裁的創造」。
  • 在中國古代,一些修佛、修道的世外高人能製作出功能顯著或療效神奇的藥丸。這與他們掌握的祕術,尤其是修煉出的神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世間雲遊時,若遇到具足慧根或頗有悟性的人,他們就會拿出這樣的藥丸,目的是讓人能有所了悟,從而促成修煉的機緣,踏上返本歸真之路。
  • 中國古代的針灸術源遠流長,尤其是針術,更有出神入化的功效。據史料記載,中醫鼻祖神農氏曾「嘗草制砭」「嘗百藥而制九針」。在中醫大家的必讀書目《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九針」的樣式和用法。將細針緩慢地扎入身體就能治病,這種異乎尋常的診療方式也證明了人體中用顯微鏡都觀察不到的穴位是真實存在的。
  • 古代中醫有許多診療方法都極為神妙,而其中的太素脈就堪稱一絕。說起太素脈,有人認為是脈術,也有人說是相術。因為它與一般的脈術不同,不但能診斷病情,還能預測人的貧富貴賤、禍福夭壽。據史料記載,太素脈始於唐,興於宋,而流傳於後世的則是明代「青城山神仙張名太素者」所著的《太素脈決》(後為《訂正太素脈祕訣》)一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