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18日電) 媒體報導的議題設定和預示效果在之前2004年總統選舉時發生的陳由豪事件可說是呈現變數很多的情形;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孫秀蕙、政大廣告系助理教授陳憶寧即將於曾虛白先生新聞獎三十週年研討會中發表的論文指出,新聞事件和選民對候選人評價間的關聯,可能受到許多變數影響。
孫秀蕙等人論文在結論中指出,新聞事件和選民對候選人評價間的關係受很多因素影響,如媒體的政治立場、選民的政黨傾向等,非預示效果所宣稱的如此單純,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和釐清。
「當前新聞生態的挑戰與出路」─曾虛白先生新聞三十週年研討會將於21日在福華文教國際會館前瞻廳舉行;多位專家學者都將於會中發表論文,其中,孫秀蕙、陳憶寧將針對「媒體報導的議題設定與預示效果再探:以2004年總統大選中的陳由豪事件為例」發表論文。
論文中發現,有關陳由豪事件的報導並沒有讓民眾認為原先預示設定的候選人操守的重要性高於能力,且陳由豪事件也並未讓選民因而更加以候選人操守作為整體評斷候選人的標準。
至於陳由豪事件何以無法產生議題設定或是預示效果?研究者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是總體而言,不利於陳由豪的媒體報導比有利於陳由豪的媒體報導多了兩倍。研究中分析了三家報紙的報導,包括聯合報、自由時報及中國時報等,是否不同的正負報導因此造成了某種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s)而非預示或議題設定效果,仍有待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研究者建議,未來在探討預示效果時,應考慮事件於媒體中的呈現與被報導的方式,雖然選戰中的負面文宣或攻訐事件,很容易在短期內造成媒體大量曝光,但這未必代表媒體報導與炒作新聞的消息來源同調,說服力自然較弱,或許是難以改變候選人評價標準或是比重的原因之一。
研究中指出,在成熟的民主社會中,候選人操守固然重要,但也只是評斷政治人物的標準之一,與其他候選人的形象指標相較,它所扮演的角色為何?仍值得後續研究探討。再者,由於媒體報導未必對選戰中的負面攻訐者有利,也讓研究者再一次省思,新聞事件與選民對於候選人評價之間的關聯,可能受到許多變數(如媒體的政治立場、選民的政黨傾向)的影響,而非預示效果理論所宣稱的如此單純,需作進一步的分析與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