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RW上投注app shouye
大陸新聞

中國企業遭遇專利危機

【大紀元9月12日訊】(亞洲時報垚遠報導)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一場專利市場爭奪戰爭也正達到白熱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企業家都處於一種品牌意識匱乏的狀態,「專利」權往往被忽略,這一掉以輕心最終導致的是苦果自嘗,近年來圍繞專利、版權、商標等知識產權問題和標準的國際糾紛此起彼伏讓中國企業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專利」問題顯然已成為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一道坎。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出口企業因技術壁壘的貿易磨擦金額,目前已占出口金額的30%左右。而來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一份資料顯示,從2002年開始,這個委員會受理的涉及337條款(美國1930年關稅法案第337條,認為違反知識產權法的侵權行為及其它形式的不公平競爭行為構成非法貿易行為)的案件中,所涉及的中國內地企業數量已躍居亞洲第一位。

近年來一樁樁圍繞知識產權引發的跨國糾紛接踵而至對中國企業已經敲響了警報。

兩年前DVD知識產權糾紛最為轟動。據有關報道,2002年6C聯盟聯合訴中國DVD生產廠商侵權,致使中國企業每生產一台DVD就要付4.5美元專利許可費,目前已經付了30億元。在對方專利權失效以前,還將陸續付出200億元人民幣。之後,S3C聯盟、湯姆遜等企業先後前來“征費”,3C聯盟(飛利浦、索尼、先鋒)曾向中國每台DVD收取5美元專利費,法國家電集團湯姆遜已經同代表中國DVD產業的中國電子音響工業協會(CAIA)初步達成意向,預計湯姆遜將向中國企業每台DVD收取1-1.5美元左右的專利費。而去年中國DVD產品的出口量就至少5000萬台,需交納專利費5000萬—7500萬美元。

2003年,DVD6C許可聯盟繼向DVD整機企業收取專利費後,再一次將專利大棒舉向更大規模的PC產業。聯想、七喜、方正等國內50家大型的電腦整機品牌商齊齊接到一封來自DVD6C許可聯合體的信,此信要求這50家企業在購買DVD光碟機這一配件時,應選擇已獲 DVD6C專利許可的產品。有業內人士就預計,這一回6C因此收取的專利費將很可能超過從DVD播放機廠家收取到的專利費。

糾紛範圍進一步擴大,中國DVD、打火機、電池、摩托車等企業均先後遭遇到「專利戰」,而在這場專利戰中,跨國企業是早已搶儘先機。

據資料顯示,自1985年中國實施專利法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累計受理了28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其中國外申請占54%。而國內申請中,屬於企業申請的只占17%,而國外申請中,企業申請高達93%。簡單換算之後,可以發現,中國企業的專利申請量只有2.2萬件,而外國企業申請了14萬件,是中國企業的 6.4倍。兩者之間的懸殊對比對中國企業發展顯然極為不利。

中國商務部最近選取了醫藥、汽車、通信、家電等領域的8家有代表性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申請專利的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從1985年至2003年,這8家跨國公司在中國申請專利的總量達到20350件。其中,索尼和飛利浦最多,分別為5697件和5387件。而且隨著中國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平均每年增長 30%左右,其中新興技術領域增長速度更為明顯,如索尼公司1990年申請專利數量為11件,2001年則達到了1018件,增長了100多倍。

面對嚴峻的專利危機,來自中國政府及企業界的有識之士認為「如果今後繼續在『專利戰』中處於劣勢,將會大大推遲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並提出面對已經遇到或即將遭遇的專利大戰,國內企業應提高認識,或未雨綢繆,或亡羊補牢,抓緊制定和實施自己的專利戰略,以便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以中國海爾集團為例,該集團從一個寂寂無名的青島一間頻臨倒閉的電冰箱廠到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 乃至「中國第一品牌」2004《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上海爾獨佔熬頭。近年來,海爾集團透過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專利培訓、改善用人環境等措施,為企業培養了大量的專利工作人才,使他們的業務素質得以不斷提高,保障了專利戰略的有效實施。一貫堅持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專利開發工作和三位一體的技術創新模式保證了海爾的市場競爭力,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化也有效促進了市場的國際化。資料顯示,海爾集團近兩年的專利申請量保持在600多項,海信集團2003年專利申請量也較上一年翻了一番,達到200件。

類似的個案還有中國聯想集團。1990年,聯想開始由代理國外電腦轉為「做開發,做自己品牌」,據說,2003年在中國市場每賣出3台多電腦,其中就有一台是聯想品牌。而過去3年,IT產業萎縮,全球電腦市場累計下降26%,中國電腦市場也只增長了 12%,在與國外品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自主品牌的聯想卻保持了26%的高增長。作為中國IT第一品牌聯想同樣注重「專利」戰略,據瞭解,在2002財年內,聯想就申請國家專利572件,其中發明專利占到50%以上,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全國企業技術創新和擁有知識產權最多的企業,並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整合趨勢,2003年,聯想成功實施了從“Legend”到“Lenovo”的品牌切換,為聯想的國際化戰略構想邁出了第一步。

顯然,中國有不少企業已經意識到「專利」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關係著本土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有一立足之地。不過就有業內人士提出,相對於國外大企業的專利戰略,中國企業目前在專利戰中處於一種被動局面。的確,全民保護知識產權意識依然有待提高,國內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明顯不足,缺乏一套完善的「專利」戰略……這都是中國企業在這場「專利」爭奪戰中無法回避的「軟肋」。

甫剛結束的中美貿易談判,其中議題焦點之一正是「美國要求中國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儘管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美國的咄咄逼人是跟美國大選在即息息相關,布希政府為謀求連任,為了緩和國內的矛盾轉移國內民眾對政府在美伊戰爭中種種失誤的視線和爭取一些美國商人團體的選票,在中美貿易上採取了強硬態度,近年美國頻頻發起針對中國的各項反傾銷事件也是其中的體現。不過,中國關於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制制度薄弱也是不爭的事實。(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