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曾慧雯╱專題報導)艾利颱風創下許多破天荒的紀錄,石門水庫原水濁度飆到有史以來最高,明明同樣面臨超大豪雨,翡翠水庫運作正常,石門水庫淨水場卻因原水濁度過高停擺,民眾不禁要問:「石門水庫的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裡?」
經濟部水利署主任秘書吳約西表示,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廣達七百平方公里,比翡翠水庫集水區三百多平方公里大許多,因此降雨量更為可觀,再加上桃園復興鄉、新竹尖石鄉等地區降雨強度非常大,對於砂石的沖刷更為嚴重,濁度自然飆高。
翡翠水庫容量為三億四千萬噸,石門水庫則為兩億三千多萬噸,因此,石門水庫在庫容量較小的情況下,水的濁度也顯得較高。
此外,翡翠水庫與石門水庫當初的設計理念也有所不同,石門水庫原先是被設計來供應農業用水的,其取水口比較低,取到的水也容易比較混濁。以前石門水庫主要供應農業用水,水質混濁對農業並無影響,但是現今民生用水比例大幅提高,混濁的水根本無法使用。
若以水庫種類來分,石門水庫屬於「在槽水庫」,也就是在河川主流興建大壩、阻絕河流本槽而建成的水庫。
「在槽水庫」雖然具備集水、蓄水及取水功能,也是調節河川水資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缺點則是土砂流入量大,容易造成淤積、水質污染,而且由於水庫構築在河川主槽上,集水區較大,洪水對於水庫的威脅也相對提高。
只要上游集水區降雨沖刷土石,石門水庫就容易淤積泥沙,原水濁度也會跟著上升,所以台灣近十五年來興建的水庫多為「離槽水庫」,也就是水壩不建設在河川的主槽,而選擇興建在離主槽不遠的小支流上。
吳約西表示,石門水庫今年要過四十一歲生日,四十多年前,是由美方的土木工程師來台協助石門水庫的設計建造,石門水庫的工程技術與設計理念也都是當時最頂尖的,只不過在時空變遷之下,當年的設計也開始需要檢討了。
雖然水庫的設計無法變更,但是水利署也想出幾個配套辦法,希望能夠減緩石門水庫的土石淤積情形,避免日後再度發生大停水危機。
水利署建議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應造林並加強土石涵養,建立攔砂壩也是可以有效減少泥沙淤積災害的方法;而水利署也在思考該如何提升淨水場處理高濁度原水的能力,未來有可能會在河川與淨水場之間增加沉澱池,或是擴大沉澱池規模以加速沉澱的速度。
至於有人提出淨水場應往上游移、以取得較清澈原水的建議,水利署則指出,越往上游所能取得的水量就越少,再加上取水口移動後,所有的管線都要重新鋪設,耗費成本之鉅將難以想像。
在艾利颱風過後,民眾也開始擔心大量的砂石淤積是否會縮短石門水庫的壽命,水利署則是肯定表示,「絕對不會影響到日後桃園地區的供水」。
水利署指出,雖然今年艾利颱風帶來大量砂石淤積,但是前兩年遭逢乾旱,算起來其實水庫淤積量尚在平均值以下,再加上石門水庫十多年來都有持續疏浚,疏浚量也不斷擴大,因此到今年為止,水庫砂石淤積情形都低於原先設計的標準,石門水庫還可以使用很久,「請民眾不要太悲觀」。
而對於民眾指責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反應太慢,水公司則表示,原水濁度太高,甚至出現史無前例的「泥流」,水公司與專家學者都沒有處理的經驗,因此才沒有立即架設管線自上游取水。水利署官員坦承,「應變能力還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