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高中新課程歷史科綱要專案小組最近作出決議,確定高中歷史將先「台灣史」、後「中國史」、再「世界史」的順序﹔其中高一上學期將新增單獨成冊的「台灣史」。
這不僅是後期中等教育首次開創獨立成冊的台灣本土歷史課程,並將與國中小領域的「認識台灣」形成一貫課程,徹底改善以往中小學歷史課程以中國歷史為主軸,導致學生對於台灣的認識流於片段、不連續的錯誤認知。
教育部中教司指出,高中歷史科分科綱要預計9月提交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並呈教育部長杜正勝核定,最遲10月公佈,希望能與其他學科同步自九十五學年全面實施。
儘管國內百萬學子均出生成長於台灣,但研究顯示,目前國中及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料所佔比率不到二十%,遠低於其他國家的本國史至少五十%的比率,且目前歷史教科書中的台灣相關教材,大多依附在以中國史為主軸的史觀詮釋上,往往造成學生對台灣的認識流於片段、不連續。
教育部高中新課程綱要歷史科專案小組經過重組後,日前首次召開會議底定課程架構,未來高一上學期將是兩學分的「台灣史」,高一下學期二學分「中國史」,高二兩學期則是「世界史」,高三選修上下學期分別以「中國文化史」及「世界文化史」為主。
相對於國中小九年一貫「社會領域」綱要也在修訂,「認識台灣」教材預計九十四學年起重新納入國一社會領域課程,未來高一上開設「台灣史」課程,兩者預計將進一步整合,建立起中小學一貫延續的台灣本土歷史課程架構。
同時參與國中「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及高中「台灣史」綱要規劃的台大歷史系教授黃富三指出,未來以「認識台灣」為基礎編寫的國一台灣史教材,將以政治文化沿革為主要架構,讓國中生建立起對台灣發展相關的政權朝代與事件年代發展架構的概念。
預計九十五學年實施的高一「台灣史」課程,將以對台灣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性的歷史事件為主,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與剖析,希望高中生能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及其後續影響有所認識,進而建立起自我分析、判讀的能力。
中國遠古、中古及近代史 將劃分為四:四:八比例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高中新課程歷史科專案小組最近針對新綱要達成共識,決議將高一下學期改為完整的「中國史」,中華民國創建等中國近代歷史將重新納入完整呈現,而且未來中國遠古、中古及近代史,將劃分為四:四:八的課程比例,以符合「略古詳今」原則。
歷史分科綱要專案小組委員、台灣師大歷史系教授廖隆盛強調,部分分科綱要委員已向教育部長杜正勝簡報過這項規劃,教育部原則同意,專案小組9月將進一步確定中國史細部章節的規劃,希望能在10月前定案。
修訂已達兩年餘的高中新課程中,歷史科爭議不斷,分科綱要小組原本有意在高一下學期以「中國遠古史」為主,鄭和下西洋以後的明代中葉以降中國近代史,基於當時中國已與世界各國互動頻繁,因此納入「世界史」一併編寫,引發部分史學學者及泛藍立委質疑,將中華民國創建歷史劃入世界史,有刻意腰斬中國史「去中國化」之嫌,因此造成歷史科綱要修訂一度暫緩。
原歷史科綱要專案小組在聘約到期後,原召集人、清大教授張元拒絕續任,因而進行改組,教育部並邀集國內權威歷史學者舉辦公聽廣徵意見,基於學者大多主張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應從身邊生活環境及時代較接近的歷史記憶作為起點,會議建議高中歷史應依循「由近及遠、詳今略古」原則編纂。
教師:認同台灣有必要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部分高中歷史老師認為,讓學生多認識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台灣歷史有其必要,希望課程修訂能不要再有無謂的政治意識介入或爭議,而對第一線教學更重要的是,高中歷史應該進一步與國中歷史進行銜接,徹底改善以往國高中教材重複或是斷層的嚴重問題。
高中歷史老師紀子欽表示,在高中增加「台灣史」確有必要,原本就有必要讓學生多了解自己生長土地的所有歷史沿革與事件,會比以前要學生學習可能一輩子不會接觸到的中國遠古歷史或中國史地更有興趣與動機。
至於中國史的整合,紀子欽認為,先前專案小組一度提出將中國近代史劃入世界史,確實讓人不解,似乎歷史軌跡有被切斷的感覺,如今重新納入整合,雖然可能有人會覺得中國五千年歷史被放入一學期可能稍顯擁擠,但歷史的一貫脈絡可以維持,應該是各界均可以接受的理想方式,可以免除不必要的政治意識形態爭議。
海山高中歷史老師胡君儒則說,國中和高中歷史課程的編訂,應該一起考量,課程與教材不能再簡化縮減,高中課程到底要把高中生教成如何?希望建立學生何種歷史知能?如果希望高中生能蒐集史料建立自我的獨立史觀,這必須奠基於國中社會領域的歷史課程,能先建立起學生對於基本歷史事件與沿革全盤認識的基礎知識,兩者必須相輔相成。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