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歷史上的唐僧

陳意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盡萬般辛苦終於到達西天修得正果,有人說這是小說。其實在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冒著生命的危險,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和驚人的毅力,歷經死地,孤身行程二萬五千余裏才到達印度取得佛經。唐僧西天取經的過程也是一個修煉者放下生死的修煉過程。

一、十三歲破格為度僧

唐僧,世稱唐三藏,俗姓陳名瑋,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人,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另說仁壽二年(602),開皇十六年(596)卒於唐麟德元年(664)。出家後法名為玄奘,故又稱為玄奘法師。

陳瑋的父親潛心儒學、經術。他共有兄弟四人,二兄從小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賦性聰穎,儀表非凡,八歲即從父受業,勤學不懈。當聽父講書至孔融避席故事,忽然站立起來。父向其故,答以孔融見長輩避席,今父為兒解經,兒豈敢安座?父甚嘉許。且其幼時別具素質,不與頑童為伍,不聽邪言媚語,常隨二兄長捷法師學習佛教經典。

隋唐時代,佛教盛行,政府規定度僧出家的考試制度,甚為嚴格。凡欲出家學佛,皆由政府統一辦理招考,凡經考試合格,才錄取為僧,名叫“度僧”。隋煬帝大業十年,政府布告度僧十人,那時玄奘只有十三歲,不符合度僧之規定年齡,不得進入考場。玄奘很失望。徘徊考場不肯離開,主考官大理卿鄭善果,是一位佛教信徒,聞知此事,召來相見,覺得他年少而溫文爾雅,迥異常人。問他為何出家? 答以“志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年紀雖輕,口氣很大,令考官驚讚不已。故特准出家,破格入選。並對旁人說:“誦業易成,風竹難得,若度此子,必成佛門大器!”

二、為取經,九死一生

玄奘法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參訪學習,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各家各派對某些問題異說不一,內容有很大的出入,因而深感難以適從,故決意西行取經。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打定主意,要西行取經。可是當時唐朝初立,邊境不寧,出國之禁很嚴。他兩次正式表請赴印,都未獲得許可。欲向西行除了偷渡,別無良策。其時荒年,朝廷允許百姓四出自行謀生,玄奘便乘機出長安西行,由西安經秦州、蘭州、後到涼州,找到一個習武的胡人石盤陀作向導,晝睡夜行,偷渡出玉門關。不過石盤陀出關後,不堪沿途跋涉之苦,堅辭而去,並指出了關外尚有幾處防守的堡壘,要玄奘謹慎行事。

其行不久,終被哨兵發現,扣留問話。恰巧哨兵也是佛教徒,聽了玄奘道出取經來意,意志堅定,哨兵便放他走了。從此孑身冒險,孤影趕路,披星戴月,走了三天三夜,尚未走出八百里的戈壁沙漠地帶。

此時已是人疲馬倒,最後也因幹渴難忍昏倒過去。忽被寒風吹醒,又繼續前進,幸而奇跡出現,在荒涼的沙漠地帶上出現了一塊綠洲。玄奘見到了泉水,如遇救星,生命得已延持。在沙漠上艱苦的歷程,是很難用文字、語言來表達。這裏引用西域記裏的一段話;“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草木不生,人煙絕跡。時而飛砂卷石,時而暴雨濕蒸,無飲無食,昏去醒來。時而枯骨折劍,戰場遺跡。時而兇惡恐怖,鬼魅形象。”此中足見在沙漠中的旅行實乃九死一生。

經過這片沙漠,才到高昌國。國王曲文泰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得知玄奘之事,遣使迎往。見玄奘到,如獲至寶,敬禮備至,認作異姓兄弟。並要強留高昌,以“如不肯留下決將之送回中國”來威脅玄奘。玄奘乃絕食抗議,堅決不肯留下,終於使對方感動,准許放人。同時還派二三十人護送,盛治行裝,賞賜了很多馬匹財寶,並親自修書知照各國當道,通容優待。於是,玄奘就沿著天山南麓西行,通過神秘的西域高原,經阿富汗,到達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國(即今之克什米爾)。

此後,又碰到了艱難的路程,要翻過終年白雪皚皚的高山峻嶺,踱過一片沒有人煙的大沙漠,牽著白馬在嚴寒的冰山上穿過羊腸小徑,稍有不慎,就有滑下千丈深淵,粉身碎骨的危險。同行的商客,不時有人被凍死在冰山上,或是滑下深淵中,葬身冰窖。玄奘遊記上說:“連我自己亦不敢向淵底注視,因下面有數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僵凍屍首。”在這艱難的歷程中,所遇之險境確實數不勝數。經過七日七夜的行程,終於踱過冰山雪嶺,再繼續前進,便是印度境內了。

三、菩薩點化 高僧傳授

玄裝經過兩年的出生入死,西行途中歷經一百一十國終於在貞觀三年到達印度西北,進入加濕彌羅、犍陀羅等處。他便從小乘論師研究小乘經典。為了更好掌握佛教理論,他還向婆羅們學者研究吠馱哲學,專心學習梵文,以成為研究梵典之工具。在此地住了二、三年,便從北印度沿河東下中印度。

在恆河過渡,遇到一批強盜打劫,看到他生得眉清目秀,儀表非凡,要殺他祭天神,以為敬天徼福。危急之際,狂飆突起,雷電交加,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嚇得強盜面無人色,以為觸犯天怒,不敢下手。繼而詢問原故,知是大唐三藏來西天取經,於是跪地哀求懺悔,改邪歸正。這一消息不脛而走,使玄奘的名聲,遠近傳聞,深為印度人所崇敬。

那爛陀寺是中印度一座著名佛剎,也是全印度最高佛教學府,住眾一萬三千人,其中知名高僧學者甚多。玄奘入寺時,那爛陀寺四大德出面歡迎,二百余僧眾和千余施主手捧幢蓋華香,贊嘆圍繞迎引,玄奘拜戒賢為師。住持戒賢論師,年高百歲,是全印度佛教領袖,尤其是唯識學的泰斗,深受國王尊重。雖然他智慧高深,但因身患奇疾,時時會痛得求生不得,欲死不能!

有一夕,忽夢見三位聖者,一是黃金色的文殊菩薩,一是銀白色的觀音菩薩,一是水晶色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告訴他:“你前生曾在此土做國王,因傷殺太多生靈,今生招致此痛疾之報,雖是痛苦不堪,但不必尋死。三年後中國將有一僧來印求法,您可盡量將唯識學傳授給他,使大法流傳中土。其業愆便可消除,痛疾也即消滅”。夢後,戒賢論師常盼唐僧早來,後來果然玄奘求法來到那爛陀寺,證明夢中事是真實。他非常高興,就將生平所學都傳授給他,又讓他出外參訪明師數年。

玄奘法師在印度各地遊學,前後參訪十七年之久,特別是於當時學者雲集的那爛陀寺學習五年,因而很想回國弘通所得。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經過長途的奔波,終於回到長安。長安城內文武百官夾道迎接,萬人歡呼,歡慶之喜,盛況空前。

玄奘西行的非凡經歷,引起唐太宗的重視。太宗在洛陽會見了玄奘,要求他寫出在西域的遊歷見聞,修西域傳,以方便後人考學,此書便是現存的《大唐三藏西域記》。全書共十二卷,記敘了他在西行途中親身一百一十國和傳聞得知的二十八個國家,地區的風土人情、山川地理、物產氣候、政治文化等情況,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自貞觀十九(公元645年)年開始,玄奘主持譯經,至公元663年的十九年中,共計譯出各種經卷一千多卷,同時他又把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傳播於印度。譯經完成的第二年即公元664年二月,玄奘就圓寂於銅川玉華寺,遺體奉旨運回長安安葬。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內,百萬人送葬,夜裏廬宿墓旁的達三萬餘人。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傳潘了拳出世時,左手抱拳不張,其父取名為 “拳”。三日後,恰好有一僧人過其家門,其父抱潘拳示僧,小潘拳啼哭不停,十分可憐。僧人細細審視之後,連聲念“阿彌陀佛”,取筆在潘拳手背上寫一“了” 字,拳即張開,遂又取名“了拳”
  •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會認為算命先生能算準別人,卻算不準自己。其實在中國古代,能算準自己命運,甚至離世之期的高人、術士比比皆是。因天機不可洩,有時是不便說與外人聽的。
  • 自束髮從軍到收復建康,岳飛征戰八年,身經大小二百餘戰,終成一位統領精銳部隊的青年將領。金兵撤退後,之前潰逃的宋兵淪落為匪寇,繼續在江西、兩湖橫行作亂。岳將軍來不及撣去一身征塵,毅然投入平定賊寇的戰事。
  •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一曲《揚州慢》,唱出外族入侵時古城揚州的蕭條景象。南宋初年,不僅是揚州,江南半壁江山,都在金兵鐵蹄下遭受著戰火浩劫。亂世中成長起來的大將岳飛,在一片哀音中譜出不一樣的聲調。
  • 公元1127年,趙宋的年號從「靖康」改為「建炎」。宋高宗登基稱帝,歷史正式從北宋過渡到南宋。20多歲的新天子,對金人是戰是和仍然是舉棋不定的態度。同樣年輕的岳飛,卻呈上一封言辭懇切、情感激越的奏章。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在現代社會,已有醫學研究者表示,「人體的每一系統、每一器官都是造物主的傑作。」西方宗教人士也認為,人的身體「不只是化合物組成」,「而是上帝別出心裁的創造」。
  • 岳飛早期從軍抗金,雖然職位低微,卻憑藉非凡的武功和才能,得到宋朝老將宗澤的器重。文官出身的宗澤,卻不贊同他的作戰方式:「你的勇敢機智和才能武藝,遠超古代的良將。但是你喜好野戰,不是萬全之計啊。」岳飛的回答,卻有著過人的智慧。
  • 公元1103年,也就是北宋末年,中國最著名的抗金名將岳飛,誕生在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一戶農家。他祖上世代務農,父母過著清苦的日子。但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卻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