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9日電)民進黨今天召開黨發會,黨副秘書長鍾佳濱表示,會中大部分成員傾向於陳水扁總統應該繼續兼任黨主席。一旦陳總統不兼任黨主席,應有充分配套措施,繼續落實黨政同步平台機制,但關鍵應先釐清民進黨政黨定位。
民主進步黨中午召開首次黨務發展委員會會議,副總統呂秀蓮、總統府秘書長蘇貞昌、行政院長游錫堃、立委沈富雄、洪奇昌因要公在身,未能出席。出席者包括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高雄市長謝長廷、台南市長許添財、立委張俊宏、蔡同榮、學者蕭新煌八人。
立委蔡同榮在會中以美國的政黨為例指出,民進黨倒底要堅持「剛性政黨」路線,或成為單純的「選舉機器」,應有所抉擇。因此,民進黨的政黨定位課題在會中引起熱烈的討論。
黨副秘書長李應元在會後記者會指出,由於民進黨已成為執政黨,不能再像創黨時的列寧政黨,不能由黨決定一切,確實有必要討論政黨定位課題。
邱義仁在會中表示,目前想探討的黨主席產生方式、公職人員提名制度,其實都與政黨定位有關,必須先釐清政黨定位。例如若黨內初選採百分百民調方式,那就代表不需要黨員,那又何必直選黨主席?政黨體制也必須回應憲政體制,例如成立勞工黨部是因為當年有職業團體立委選舉,但此制度十幾年前就已廢除。
民進黨是否應該成為單純的選舉機器?與會者普遍不十分贊同。有人認為,若引進美國政黨方式,未必適合台灣,因為每個國家政黨的體制都是經過長年的演變,有不同的時空背景。
政策會副執行長梁文傑在會後記者會表示,過去十八年,民進黨曾提出不少攸關兩岸關係的黨綱、政策,並與社會運動保持適當連結,不像美國的民主黨、共和黨,是單純的選舉機器,從未提出任何主張。以目前台灣特殊歷史背景來看,民進黨可能還不適合成為單純的選舉機器。
謝長廷在會中表示,以往在野時,黨中央有很大的決策權,二OOO年民進黨執政之後,決策權已移往總統府、行政院,黨中央僅剩黨務行政決策權,因此,二OO二年實施「黨政同步」,確實使中常會成為黨政同步的資訊分享平台。
柯建銘認為,透過「黨政同步」平台的資訊分享,為黨的行動定調,對他在立法院推動法案有實質助益。
因此,謝長廷明白贊成陳總統繼續兼任黨主席,若陳總統不兼任黨主席,也應該有足夠配套措施,能繼續落實「黨政平台機制」。否則若只是單純回歸黨主席黨員直選,那時「中常會開會就沒什麼事可做」。
雖然與會成員並未明確表明意見,但鍾佳濱表示,從發言內容可了解大家認為「一動不如一靜」,傾向於由陳總統繼續兼任黨主席,而且根據對於黨內基層幹部所進行民調的初步回收結果,大部分人贊成陳總統繼續兼任黨主席,不贊成陳總統在立委選後不兼任黨主席。
不過,張俊雄強調,不管陳總統是否繼續兼任黨主席,黨發會仍必須討論出若總統不兼黨主席的完整配套措施。黨發會預計7月二十3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會中可望對黨主席產生方式等課題,進行實質的意見討論,並有所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