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溯源:錢
姓氏由來
「錢」(qian2)姓源於彭姓,是以官職命名的姓氏。宋人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將錢氏列入「以官為氏」類,說:「顓頊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是顓頊的曾孫,他的妻子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世本》說他「姓箋,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年八百歲。」他的後裔彭孚,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因西周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彭孚必在京為官,故錢姓形成於陝西。
姓氏分佈
錢氏早期除部份分佈於今山東、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錢產,子孫居下邳。西漢徐州人錢林,因王莽專政,棄官隱居長興陂門裡。錢遜,因避王 莽亂,徙居烏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有中原錢姓錢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宋元時期,錢氏發展到今廣東、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時期,今上海、雲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錢氏的聚居點。從清代開始,居住在閩、粵及沿海的錢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徙居海外者。
唐末杭州臨安人錢謬,任鎮海節度使,公元896年擊敗董昌,據有今浙江及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地區,於公元907年被後梁封為吳越王,他自稱吳越國王,在位期間,曾征發民工,興修錢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於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吳越國公傳承五位國君共歷八十四年,末代國君為錢謬之孫錢叔,於公元978年獻所拒之地歸北宋,被封為鄧王。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錢氏政權。
姓氏名人
錢謬:五代政治家,吳越國的創立人,公元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時被封為吳越王。在位期間,曾征發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區的維修制度,有利於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
錢起:唐代大詩人,字仲文,吳興人,天寶年間考中進士,為「大歷十才子」之一,與朗士元齊名,世稱「錢朗」。錢起博學多才,他的詩做得尤其好,一句「曲終人不見,江山數峰青」赴舉時被主考官認為有如神助。多年來更是膾炙人口。有《錢考功集》。
錢易:北宋錢姓成名最早的名人,浙江人,十七歲時考取進士,時人稱他「有李白才」。
錢樂之:南朝宋太史令,元嘉中奉詔鑄造原為東漢張衡創製的渾天儀,後又作小渾天儀。
錢惟善:元錢塘人,字思復,號曲江居士。順帝至正元年,省試《羅剎江賦》,時鎖院三千人,獨惟善據枚乘《七發》,辨錢塘江為曲江,由是得名。官副提舉。張士誠據吳,棄官。既歿,與楊維楨、陸居仁同葬於山,人稱三高士墓。有《江月松風集》。
錢一本:明朝易學家,江蘇常州人,官至徵御史,因觸怒明神宗被斥為民。他精研河洛之書、六經,尤精於「易」,和顧憲成在東林學院講席。
錢士升:明浙江嘉善人,字抑之,號御冷,晚號塞庵。萬曆四十四年進十,授修撰。天啟初,以養母乞歸。趙南星、魏大中、萬□受難,皆力為營護。崇禎中累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時思宗操切,溫體仁又以刻薄佐之,士升獻「寬、簡、虛、平」四箴,深中時病,漸失帝意。後竟以「沽名」為罪,被迫乞休。入清後卒。有《南宋書》、《遜國逸書》等。
錢汝霖:明末清初浙江海鹽人,本姓何,初名青,號商隱。明諸生。隱居澉浦紫雲村,學者稱紫雲先生,亦稱商隱先生。有《紫雲遺稿》。
錢大昕,清代學者,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他在音韻訓詁方面很有創見,首先注意了古聲母的研究,證明了古漢語語音的聲母沒有輕唇、重唇和舌頭、舌上的區別。在史學上,他擅長校勘考訂,撰有《廿二史考異》等史學著作。
錢玄同: 浙江吳興人。原名錢夏,又作泉夏。1906年留日,入早稻田大學讀文學,又從章太炎習文字學,研究音韻訓詁,並加入同盟會。1910年回國,執教於海寧、嘉興、湖州中學。辛亥革命後任浙江教育總署教育司科長。又任教於各高校。抗日時,堅持民族氣節,不與敵偽合污。因腦溢血病逝。著有《音韻學》、《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說文部首今讀》、《古韻二十八部首讀之假定》、《國音沿革講義》等。父振常,兄恂。
宋末元初有畫家錢選、明代有學者錢德洪、畫家錢谷、明末清初錢謙益、清代有藏書家錢曾、學者錢塘、畫家錢杜、篆刻家錢松、近現代有植物學家錢崇澍。@(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