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家族在台灣桃園縣經營塑膠企業的楊登枝,十年前到中國投資設廠,但不堪長期虧損,兩年前他放棄發中國財的夢想、毅然關閉中國的廠房,回到台灣和家人一起打拚,找回昔日「人親、土親」的愉快生活。
五十八歲的楊登枝,曾任桃園縣塑膠產業公會理事,十年前在客戶引薦下,到中國廣東深圳設廠,廠房面積逾千坪,和妻子輪流兩地看廠,初期訂單確實比台灣多很多,賺了一些錢。
不過,看到同去的台商工廠一家一家蓋、規模一家一家大,楊登枝也看好中國的市場,把所賺的錢繼續擴大在中國的投資,除了原先從台灣轉進的二手機械,也添購了數台新機器,每台數十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
楊登枝說,那個時期到中國的台商「一窩蜂」,台商人數的「超量」,加上當地中國勞工意識的抬頭,原本擔任學徒者一一出師,在多方的惡性競爭下,每到月初想到員工薪水、電費,他開始向台灣的家人「調頭寸」,剛開始是幾萬元,後來多至幾十萬元。
楊登枝分析,在台灣十台機械的規模,只要請一、二十名員工,中國廠的薪資雖然便宜,可是當地勞工不可能幫老闆多做事,送貨就送貨、評檢就評檢,同樣十台機械卻要僱用上百人,每到年節前夕,還要看到廠中國公安、消防、稅捐單位人員的臉色,並設法送錢安撫對方。
楊登枝回憶當「空中飛人」中國、台灣兩邊跑真的很辛苦,那八年期間,他最長四十五天,最短兩、三天就飛一次,加上孤身在異鄉,下班後的應酬多,健康跟著亮起紅燈,四年前他突然中風,造成右手、右腳行動不太方便,但是,他私下慶幸發生意外的地點在台灣,萬一當時他人在深圳,以當地的醫療資源和醫師素質,他不可能恢復像現在這麼好。
而大病一場後,楊登枝體會到家人、健康遠比財富重要,於是兩年前,毅然捨棄在中國的兩、三千萬元投資,帶著廠房轉讓金三百多萬元回台灣,他慶幸在台灣自己不是一無所有,也沒在中國流浪成為「台流」。
這兩年來,楊登枝和家人在八德市按部就班、老老實實做著他做了四十多年的塑膠事業,雖然明知這個時機不可能賺大錢,但是現今安穩度日,閒餘還可以在家裡含飴弄孫,也覺得很幸福。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