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台灣中橫公路走入歷史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4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彭群弼報導)每年颱風季節來臨,搶災最有經驗的公路總局總是要身先士卒,搶在災害的前方,打通道路,敏督利颱風過後,公路總局中南部山區的工務段,人人不眠不休,投入搶修的工作!七八天沒有回家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走在這一次受災慘重的中橫台八線東勢到谷關路段,幾乎所有人都會對大甲溪裡的滾滾濁流,以及河床上堆滿的巨石,滿坑滿谷的漂流木印象深刻!三十多公里的路上,三處嚴重的災害,考驗搶救單位的智慧及決心。

原本正在施工,興建全新橋樑的永安橋,東卯橋路段,施工單位架設臨時通行的便橋,抵擋不住豪雨夾帶土石流的沖刷,全部流失,橋樑中斷,位於東勢起點約十公里的一處約兩百公尺的路基流失,更是讓道路完全中斷,不過,在工程人員一天半的努力下,完成便道搶修,讓工程機具以及國軍支援的部隊可以進入,過程相當艱辛。

公路總局陳晉源局長說:有了九二一的經驗,以往要耗費很長時間的施工方法,如今有了更快速的解決之道。

眼看著耗費數千萬元的新橋樑,如今連橋墩都找不到,被埋在厚厚的河床裡,工作人員說:面對大自然的考驗,以後的橋樑,得重新設計了。

大量的土石從山上沖刷而下,不但破壞了沿岸的房舍,農作物,也讓原本高高在上的道路,一下子矮了半截,緊急搶修的結果,讓公路常見的護欄,直接埋在地下,當起了檔土牆。

能夠在一天半之內,從東勢一路修進谷關,讓谷關對外維持起碼的聯絡,水電通訊設施能夠搶修,陳晉源說:靠的全是工務段的工程人員,在災害發生之後,立刻以徒步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爬進已經坍方中斷的道路,勘查瞭解災情之後,並指揮調度跟在後方的施工機具,一步一步將道路打通。

面對外界要求封山的聲浪不斷,當年在退輔會官兵胼手胝足,一石一斧開鑿的東西橫貫公路,可能因為谷關德基之間的路線廢棄,也正面臨走入歷史,不在東西,也不能橫貫台灣之際,工程人員有不少的感慨,雖然目前替代路線都已經選定,梨山可以改走力行產業道路到南投,德基可以走梨山到宜蘭花蓮,但是耗費的時間,要更長,往返台中,反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正如同日前一位國中基測考生,明明只有相隔幾座山,硬是得繞過大半個台灣,才能到台中。

特別是正當外界還在為災情爭執,究竟是生態工法,還是超限利用,山坡地濫墾濫伐導致災害發生之際,天天生活在中橫山區,老經驗的養路師傅私下說:答案,其實都公布在眼前!人謀不臧,山地的水土保持沒有落實,恐怕才是真正的元兇!

工程人員說:生態工法只是運用在河川的兩側,道路的上下邊坡,生態工法並不是到山頂上防止山石滑落,豪雨固然可怕,但是從河床裡看到的巨石,漂木,不就正好說明了:山上的植被,根本無力阻擋豪雨的沖刷,此外,河川的疏浚趕不上河床的淤積,平時只有小溪潺潺,碰上大雨成了洪水猛獸,災害當然很容易發生!

台灣每年都有颱風,碰上颱風,人為的道路難免會損壞,道路的闢建,只要有完善的規劃,選擇正確的路線,避開地質敏感地帶,根據不同路段的自然條件,使用正確的施工方法,其實,並非災害的原因,道路永遠只是災害的表象,是風災水災的受害者。

以外界呼聲最高,認為應該要「封山,廢棄道路」的台八線谷關到德基路段的台八甲線為例:公路總局耗費四年多,五億多的經費,採用不少生態工法,將道路一步一步恢復到可以管制通行水準,原本預定7月15日才要開放通車,如果依照某位政府高官所言:「道路是萬惡之首」,也得等到路通了,「有人」進去濫墾濫伐,才會導致災情吧,如今,路根本沒有通,災情照樣發生,問題出在哪裡,當然不會是山腳下的路,還是山頂上的水土保持吧!

道路提供運輸的便利,當然也可以讓濫墾濫伐的行為更容易深入山區,但是,「懷璧其罪」,如果負責山地保育的主管單位不好好認真的管理,管道路的工程單位又能如何?

養路養了二十幾年的老師傅私下表示:想要徹底解決,恐怕只能依靠最原始,最傳統,最緩慢,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種樹,讓大自然恢復原有的樣貌,才能讓災害不再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