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1日電)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衡量就沒有管理,這是管理學的定律。台灣行政院研考會「國家政策季刊」(National Policy Quarterly)最新一期,即以「政府執行力的評估」專題,邀請學者專家為公部門績效評估的體系、發展以及未來政府績效評估的構思等,提出並倡導新的思惟與方向。
這一篇由台灣綜合研究院企業經濟所吳再益所長、黃釋緯副研究員為「國家政策季刊」撰寫「政府能源政策之制定及執行成效探討」,檢視過去全台能源會議結論具體方案執行情形,同時也為即將成立的能源局提出能源政策及白皮書修正的模式及途徑。
吳再益在文中提及1998年召開全台能源會議,其結論具體行動方案共有一百八十八項具體行動計畫,幾乎已全部包括台灣能源政策內容,截至去年6月,所有行動方案已達成百分之八十七點二,成效可觀。
台灣能源政策實施已超過六年,海內外能源情勢變動相當大,如京都議定書主題 (溫室氣候減量議題) 無法凸顯;開放能源事業,目前已逐步推動中,並非是政策最優先,非核家園相關措施與永續能源發展,反而更具迫切性。
在因應海內外能源情勢方面,最重要的莫過於永續能源發展,如何因應第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後的國際溫室氣體減量要求,是一重大課題;另一方面,非核家園雖是全民共識,但是替代方案是否可行,仍存有爭議。
經濟發展與能源環境的競合也是一嚴肅課題,目前台灣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儘可能以再生能源來補足非核能源的缺口,其次是發展汽電共生,但目前的實施辦法有不利的影響,未來應修改辦法,促進汽電共生產業的發展,節約能源仍有相當大的空間,近年來政府已將節約能源由製造業擴大至運輸部門和商業部門,未來如能調整能源價格,將使能源使用更加合理化。
未來能源政策修正應將上述海內外能源基本情勢納入考量,能源政策編排方面,世界各國能源政策白皮書有朝向「因應台灣特殊能源局勢」或是「能源政策書面資料多語化」的趨勢,為強化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能力,可主動將台灣相關能源政策直接進行英文化,並以國外能源政策回顧為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