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華風:走過諾曼底,走出歷史的沉重

華風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2日訊】諾曼底,一個人們始終銘記的名字,一個人類歷史上的轉折點,一個讓人感到沉重的光榮。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美英為首的同盟軍在諾曼底海灘勝利登陸,把淪陷的歐洲大陸從法西斯統治下解放了出來,宣告了二戰的結束,敲響了納粹法西斯的喪鐘。

今年諾曼底登陸六十週年紀念日,法國舉行了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紀念活動,包括十七個國家元首、數以千計的二戰老兵參加的紀念儀式,在禮炮和軍號的鳴響中開始。

人們以鮮花和感激,慶祝正義戰勝了邪惡,民主戰勝了獨裁,紀念和緬懷血染疆場的諾曼底英雄們。

人們還從教訓和反思中,譴責釀成了納粹德國的瘋狂罪孽、使整個世界面臨一場劫難的西方绥靖主義,並為防止再現二戰的種族滅絕暴行,成立了國際刑事法庭。

然而,諾曼底列如兵陣的白色十字架墓碑,長眠在軍人墓地中近二十四萬將士的亡靈,彷彿並未瞑目。

恐怖、災難、戰爭、罪惡,並未因人類的血的代價而告終,而像是一個無法擺脫的夢饜,在人類的生活中惡性循環……中東之亂、波斯灣危機、“六四”屠殺、法輪功血案,世紀之交發生的無數血腥事實,更讓人在“找回當年的精神時”,也不得不思考那個發生這一切的根源。

幾千年來,人類在文明交替、江山更改中,從大刀長矛到火箭核彈,從愚昧專制到民主自由,成熟的社會型態已在漫長的歷史中完成。然而人類生活的最高道德準則,那作為正義、善良、自由、高尚的最終依據,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扭曲和破壞。二戰前夕納粹德國的政治狂熱,以及之後不斷出現的世界各地大規模的社會政治行動,同樣被煽動者冠以“人類的崇高事業”而發起,國家在以國家的名義宣戰,民族在以民族的旗幟煽情,人類的哪一種作為,不暗藏著不可避免的人性之罪?

人的原罪性和由此而來的道德墮落,才是一切社會問題的最終根源。諾曼底戰役解救了法國和歐洲,維護了自由民主的理念,但卻無法終止人類的罪惡殘殺、群體滅絕、謊言暴力和新的绥靖主義,無法拯救人類自己。

只有超越國家、民族、團體、政治、經濟利益之上的,能使所有人獲得自由,對所有人都仁慈和有制約力的神所啟示的信仰,是人能最終依靠得以解脫的力量。

回到諾曼底,當為反法西斯戰爭付出過巨大犧牲的美國人,遭受了亡國屈辱的法國人,和經歷了二戰慘痛教訓的德國人,在六十年後重新聚集在一起,共同紀念諾曼底登陸,一個人類良知與正義的勝利時,是否更應在理性的反思中重新確立諾曼底精神──對人性所包藏的不義、罪惡、貪慾、自私的共同抵制和批判,對神聖信仰的共同維護和回歸。

而今,諾曼底的硝烟已經散去,走過諾曼底,也當走出諾曼底所內含的歷史沉重。@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02年10月,江澤民被法輪功學員以群體滅絕罪告上了法庭,自那以後,法輪功學員的訴江努力一直延續到今天。由於這場訴訟案雙方地位情境的巨大反差,以及在異地訴求法律解決和牽帶的影響,因而前景如何格外引起人們的關注。
  • 江澤民──這個出賣了大片國土的最大賣國賊,這個榨取人民血汗以滿足私慾的最大貪污犯,這個鎮壓法輪功、扼殺民主、摧殘人性的惡魔,他的手点燃了全中國的血腥暴戾,正使百姓沒有活路、國家民族墜入深淵。
  • 近日新華網上一篇名為“美國可以逍遙法外嗎 誰來審判美國?”的文章,就美國政府要求聯合國繼續給予維和部隊國際刑事法院司法豁免權的提案進行攻擊,讀後不由想到一些問題。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 余先生的一句話讓筆者心有震悸,事關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團赴普林斯頓,想說服先生回國看看,因他公開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國。故鄉來人勸道,回一趟便能解除鄉愁。先生急了,懟出一句——我沒有鄉愁!
  • 漫步林間小道,穿過亭廊幽徑,聽著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輕柔撫面的風兒;但見鳥鳴山翠,花木蓬勃,白雲繞山崗,飛絮舞流韻。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