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賞析:《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樂曲根據同名詩譜寫而成,所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
漢末戰亂中,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但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於是寫下了長詩《胡笳十八拍》,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
《胡笳十八拍》曲據傳也為蔡文姬作,這是一首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 。《胡笳十八拍》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小胡笳》,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另一解則認為雖然《大胡笳》正好是十八拍,這與後世流傳的《胡笳十八拍》在題材上相同,但音樂毫無共同之處。兩種說法目前尚無定論。
現存最早的大、小胡笳曲曲譜見於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譜》,所記錄的均為無歌詞的器樂曲,當時並稱《胡笳兩本》。初唐琴壇流行的祝家聲、沉家聲,就以這兩曲著稱。
唐代的著名琴家董庭蘭、薛易簡都擅彈《大胡笳》。董庭蘭繼承了祝家聲、沉家聲兩家的傳統,整理了傳譜。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小胡笳》被《神奇秘譜》編入《太古神品》。它的譜式更多地保留了早期琴曲的面貌,與《廣陵散》章法非常接近,對瞭解古代琴曲作品提供了難得的實例。
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見於明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孫丕顯所刻的《琴適》中,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譜本,其歌詞即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曲的特點。
《胡笳十八拍》全曲共十八段,為六聲羽調,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曲影響的痕跡。樂曲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可分為兩大層次,前一層次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音樂情緒淒切哀婉,悲涼蒼悠,直透人心。@(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