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5日訊】白塔像一位高士站在東山最高處捋須吟詩,白塔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异常平靜地俯視著閬中城的興衰更替,白塔像一柄倚天的長劍,牢牢地插在風景如畫的嘉陵江畔。白塔披一襲銀白色素衣,在溫煦的陽光下,分外耀眼。白塔更是閬中的標記,它老遠就向著江上過往的舟楫招手致意。白塔張開雙臂歡迎四方游子的到來,白塔像一塊磁鐵將我吸引到它的身邊……我同妻子踏著東山山脊,踏著望不到盡頭的石徑階梯,相攜相呼,一步一步地向它靠近。
始建于明代的閬中白塔共十三層,高二十九米,外形精巧,結构別致,塔內設有九十一級供游人攀登的螺旋梯道。白塔塔基系用堅固石料砌成八邊形須彌座,塔身系用八邊形錐體以不同規格的青磚砌成,四面開窗,通身涂上白灰,顯得洁白無瑕。古人云:”白為上色”,真是大有見地。登塔放目,但見群山邐迤,万木蒼翠,波光云影,气象万千。寬闊的嘉陵江水由西向東繞城而過,嘉陵江大橋像一條巨龍飛跨兩岸。閬中城儼若仙都,大气磅礡,仰觀俯察,真有 “目觀千里遠,身在九霄中”之感。隔岸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的現代建筑把基調為青瓦屋面的古城區包圍挾裹在較小的范圍里,使古城街區顯得异常局促,從整個景觀上看,也頗不協調。不過,隨著閬中古城聲譽鵲起,這种狀況將會有所改變。白塔筑于東山最高點,游人登眺閬山閬水,這里無疑是首選之地。
閬中自古以風水寶地著稱,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閬中系當今中國大陸保存最完好的”風水古城”。天造地設的山圍四面,水繞三方的优越地理條件,使閬中風水獨具胜概,罕有其匹。居高臨下,東山白塔可算領略閬中風水的絕佳之地。閬中境內有兩大山系:嘉陵江以東屬巴山山脈,嘉陵江以西屬劍門山脈,兩大山脈的分支余脈,在閬中分別呈西北至中南、東北至西南走向,形成東西北部高,中部低的堰尾槽狀地勢及多層次梯級地貌,游人佇立東山白塔憑高眺遠,對于閬中的山川地理倘能細心體認,便能一覽無余。《古今圖書集成》有這樣一段記載:唐貞觀年間,一位觀察天象的臣子向太宗報稱,西南千里之外,時有王气隱現,太宗慮皇位動搖,急令星象官袁天罡赴西南測步王气。袁天罡奉旨离京,經秦岭一路測步到閬中,果見靈山嵯峨,佳气蔥郁,大為惊嘆,袁天罡測定風水龍脈在蟠龍山頸處,乃鑿斷其脈,以絕王气,其地遂名”鋸山埡”。至唐高宗時,袁天罡告老辭官寓居閬中。無獨有偶,唐代另一位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李淳風也因景慕閬中風水和袁天罡的學問而移居閬中,袁、李二位風水大師歿后俱葬于閬中。袁李二人均屬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地理風水學宗師,唐以后閬中城的風水格局,建城選址皆与二位大師的風水理論指導有關。閬中地處大巴山、劍門山脈与嘉陵江的匯聚之處,北面逶迤而來的大巴山余脈蟠龍山系,為風水的”來龍”。而護送龍脈的嘉陵江從北面連綿不盡的蒼峰翠谷間奔騰而出,活潑潑至于城北玉台山沙溪場便銷聲匿跡,偃旗息鼓,山水匯聚,若海潮拱辰,万邦納貢,以成”九龍朝圣”之勢,然后緩步徐行,由西向南,為塔山(即白塔所在山脈)、大像山所阻而北投,复經靈山阻擋而南流。嘉陵江呈依城抱郭之勢,繞城三面,于盤龍山下,形成一 “U”字形環帶。古城閬中迎山接水,建造于這個山環水繞的”U”字形沖積洲上。”千水成垣”,”金城環抱”,此即風水理論家盛稱的形胜之地。白塔山、大像山恰當嘉陵江水轉折處,其山高大崢嶸、突兀江岸,鎖鎮水口,頗極雄闊之勢,令人興嘆。
我現在正留連于巍峨的白塔山絕頂處,我手中好似握著一把”鎖鎮水口”的鑰匙,飛鳥掠過腳下,天風吹拂林巒,一派天籟共鳴,自然祥和的景象。遠望錦屏山如畫屏羅列,錦屏山后印斗、金耳、敖峰諸峰如泥丸跳宕,連綿起伏,近者綠,遠者藍,如一幅正在展開的巨幅水墨丹青畫卷,夕陽返照,大光流轉,奇景殊觀,殆不可言。身臨此境,不禁意气風發,不知手之舞之腳之蹈之也。美哉!錦閬中,美哉!東山白塔。@(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