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Caipiao - App Store

夜話古籍:誰是美猴王(下)

玉鑫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6日訊】三、做人的理和覺者的慈悲

當悟空被壓在大山之下,償還自己罪業的漫漫五百年將盡之時,中土已到了唐太宗主掌天下的唐代,那時的中土是什麼樣呢?不說今天的歷史學家如何評論的,而書中居於那“去來自在任優遊,也無恐怖也無愁。極樂場中俱坦蕩,大千之處沒春秋。”的西天釋迦佛說的是:“但那南贈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釋迦佛還說:“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他眾生。”

可見,在神佛的眼中,昌盛富裕太平不是衡量世間好壞的標準,人心是否純樸善良才是根本。同時也說出了,當人間出現人的道德偏移的時候,覺者出於慈悲心,就會想辦法要把真理正道傳授給人,以保障人能享有持久的平安。由此,從釋迦佛要傳正道予中土之人的一念,才有了修煉人西行求正法的故事。

接下來,書中講了唐僧(陳玄奘)的身世,在這個曲折跌宕的故事中,卻貫穿了命由神定、善惡有報、孝順、貞節忠義等普世為人的理念。同時也講出了,一個要得正法的人,本身絕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而是早有安排的,有根基的人。

為了幫助人們理解,這人間以及這天地中都是有規律的,是按著一定的理在有序的運作著的,書中又講了術士袁守誠能用易經數術準確推算出未發生之事,從而引發了涇河龍王與他鬥氣,違背天規,終於被斬剮龍台的故事。也是為了告訴世人,人也必須循天理遵人道,才能保平安,否則任何生命都逃不出天理的懲罰。

那麼天理的懲罰是什麼樣的呢?書中用了唐太宗魂遊地府,判官為他講解十八層地獄的故事,警示人們做任何惡事都得償還。

判官道:“此是陰山背後一十八層地獄。”太宗道:“是那十八層?”判官道:“你聽我說:吊筋獄、幽枉獄、火坑獄,寂寂寥寥,煩煩惱惱,盡皆是生前作下千般業,死後通來受罪名。酆都獄、拔舌獄、剝皮獄,哭哭啼啼,淒淒慘慘,只因不忠不孝傷天理,佛口蛇心墮此門。磨捱獄、碓搗獄、車崩獄,皮開肉綻,抹嘴咨牙,乃是瞞心昧己不公道,巧語花言暗損人。寒冰獄、脫殼獄、抽腸獄,垢面蓬頭,愁眉皺眼,都是大鬥小秤欺痴蠢,致使災屯累自身。油鍋獄、黑暗獄、刀山獄,戰戰兢兢,悲悲切切,皆因強暴欺良善,藏頭縮頸苦伶仃。血池獄、阿鼻獄、秤桿獄,脫皮露骨,折臂斷筋,也只為謀財害命,宰畜屠生,墮落千年難解釋,沉淪永世下翻身。一個個緊縛牢栓,繩纏索綁,差些赤發鬼、黑臉鬼,長槍短劍;牛頭鬼、馬面鬼,鐵簡銅錘。只打得皺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無救應。正是人生卻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過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太宗聽說,心中驚慘。

同時判官也給太宗講了六道輪迴的規律:“這喚做六道輪迴: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唐王聽說,點頭嘆曰:“善哉,真善哉!作善果無災!善心常切切,善道大開開。莫教興惡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報應,神鬼有安排。”

那太宗魂遊地府回到人間,明瞭人的生死富貴之道,因此廣行善事,發榜文教化百姓也要積德行善,並開始在中土教導人們要興揚佛法,從此“大國唐王恩德洪,道過堯舜萬民豐。死囚四百皆離獄,怨女三千放出宮。天下多官稱上壽,朝中眾宰賀元龍。善心一念天應佑,福蔭應傳十七宗。”

四、求道的魔障和高級生命的佑護

接下去講的就都是修煉中的故事了,唐僧一路西行而來,處處有難,處處看似絕境,卻又處處化險為夷,其實考驗的都是他對佛和佛法的一顆心,看看這顆心到底是否堅定。由於他一顆怕心總也去不乾淨,就總是招來各種妖魔,表現為要害其命、吃其肉。而又由於其心中對佛的堅信從不動搖,所以處處又都得到神佛的幫助。我理解這裡也講出《轉法輪》中所說的:“修在自己功在師父”的理,修煉人要有的就是一顆不畏艱險求正道的心,而所有修煉道路上的磨難,其實都是高級生命在另外的空間幫忙化解的。看看唐僧走的每一步,我更真切的理解到李老師講的:“……真修沒有我的法身保護,你根本就修不成,你一出門就可能牽扯到生命問題。”(《轉法輪》)

而對於悟空來說,要修去的就是很多執著心了,比如他剛上路不久,就遇到了六個強盜“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看著這六個名字,我不禁笑了起來,如果不是修煉了法輪大法,我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六個強盜原來是人的六慾的象徵,即喜、怒、愛、思、欲和憂,是一個修煉人在實修過程中首先就必須看破和放下的執著。看猴王揮刀斬六慾,真是痛快輕鬆,可書中卻沒有教導人們如何才能逃脫這六慾帶來的痛苦和困擾。此時才更深的體會了李老師所說的:“……因為過去是絕不允許人知道佛法的真實體現。什麼是佛法得修煉到高層了才能悟到,所以就更不叫人知道真正修煉的實質了。” (《精進要旨》佛教的論述是佛法最弱小的一部分)

其後的很多磨難,也都是由於悟空的執著心帶來的,如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就是悟空出於好鬥心和顯示心,非要和人家比試袈裟,結果招惹大禍。唐僧也曾勸他:“你不曾理會得,古人有雲,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見貪婪奸偽之人。倘若一經入目,必動其心;既動其心,必生其計。汝是個畏禍的,索之而必應其求可也;不然,則殞身滅命,皆起於此,事不小矣。”但悟空就是不聽。

再如,唐僧師徒路遇小白龍,八戒、沙僧時,本來這三人都是等著唐僧來收服自己,一同往西天取經的,但悟空都和他們先打了起來,總是忘了先通報一聲,自己和師父就是前往西天取經的修煉人。表面上是忘了,其實是由於還不能時刻將自己當成一個修煉的人,而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一味的持強逞能,從而帶來不必要的磨難。可見,求道真正的魔障是修煉人的心中那些不放的執著。而所有的這些磨難,也都是由菩薩出面化解,才使他們能繼續走修煉的西行之路,也就是說神佛看重的就是人那顆求道的心,只要這佛性不改,就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受了師父密傳的悟空,因顯示心而被師父趕出了山門,臨別之時,祖師早已知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料定了悟空雖已學得一身的本事,但還沒有經過心性的磨煉,才高德低必然惹來大禍。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特殊的風土,使日本人一直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表現在文學藝術裡,便成了這種「深重的悲觀主義色彩」:感嘆人生的脆弱和短暫,歌詠轉瞬即逝的美景,凝視種種瑣碎、微小的細節⋯⋯即使是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的名將,留下的辭世詩也多為感嘆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句子。
  • 書寫黑暗與痛苦,不等於就是消極和局限,相反,一個人如果看不清時代的昏昧、人心的墮落,他對「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勢必是膚淺而狹隘的。(北翠╱新紀元)
    書寫黑暗與痛苦,不等於就是消極和局限,相反,一個人如果看不清時代的昏昧、人心的墮落,他對「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勢必是膚淺而狹隘的。
  •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楓橋鎮,坐東朝西,面對古運河,在晨曦一抹或暮色蒼莽之時,於湖水岸邊聽得入耳的木鼓鐘聲不覺令人感嘆天地悠悠的懷古幽思,人人不由自主的吟唱唐代詩人張繼的千古大作《楓橋夜泊》
  • 倘若欣賞一個人,應當如何讚譽?在眾多的譽美之辭中,諸如:以玉樹臨風形容倜儻之士;以雲中白鶴形容隱士高潔;以璞玉比喻有潛質而未經雕琢之人;亦或如瑤林瓊樹,比喻一個人容貌才智出眾,猶如風塵外物……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讚譽,即以鏡喻人,百代流芳。
  • 在水滸故事中,每當豪傑出場,必有詩文介紹其名號與綽號。唯獨武松出場時,綽號一直空懸未著。
  • 古代的史家並不避諱將神奇的預言採擷入史,三國相關的史料中,關於預言的記載很多,其中不乏採自讖緯之言。
  • 齊國左相出訪魯國,他那豪華的車子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魯國大夫叔孫豹善於預測,當即預料了左相的結局。宴會上,齊國左相舉止失禮,叔孫豹辛辣地諷詠道:「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看那老鼠都還有張皮,這人卻沒有禮儀,不死還等什麼?如此辛辣的諷諫,齊國左相做出了怎樣的回應?
  •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觀點,概說東漢末年由一統江山分裂為三國鼎立的局勢。然而,歷史大局的演變,真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結果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