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六日電)當訴求品味、歡樂、親情的酒類廣告向消費大眾招手之際,貪杯酒客可能沒注意到,台灣每一千人就有十五到十八人對酒上癮,有的才十幾歲就步上酒鬼後塵,終日沈醉酒鄉,僅三分之一的人能戒酒成功,醫界主張,酒類也要徵收健康捐。
台灣精神科醫學會理事長陸汝斌今天指出,就算研究方法不同,四十年來,台灣的酒癮盛行率沒有增加一百倍,也至少增加五、六十倍,現在有百分之三的男性有酒癮,女性是男性的八分之一,平均下來,酒癮的盛行率是百分之一點五到百分之一點八。
凡有喝酒習慣持續一年以上、酒愈喝愈多、在脫癮時會有看到蛇或蟲等特殊脫癮幻覺、曾經戒酒失敗、明知喝酒傷身仍照喝不誤、喝酒導致上班上學等生活功能下降、整天不是找錢買酒就是終日醉茫茫、不是脫癮就是酒精中毒者,就是對酒精成癮。
陸汝斌指出,在戒酒治療中,最難治的是早發型的酒癮者,他曾有個病患才十六歲就和父親一樣成了酒癮者,這類患者往往有反社會人格,小小年紀菸、酒、檳榔不離手,如果父親是早發性的酒癮者,兒子發生酒癮的比例是常人的九倍,這其中,當然跟基因有關。
在早發型酒癮者之外,另有二、三十歲成人的酒癮者,以及常見三十歲以上成年人的單純酒癮者,前者往往合併有情緒障礙,在焦慮及憂鬱中藉酒澆愁,後者往往是在社交場合喝酒應酬,自詡有品味,喝酒挑牌子,喝到上癮。
根據六年來對二百三十多人的戒酒治療經驗,陸汝斌指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戒酒成功,完全滴酒不沾,三分之一的人戒酒失敗,剩下三分之一是斷斷續續喝酒,戒酒成功率最低的是早發型成癮者。
為什麼這些人會變成酒鬼呢?陸汝斌認為,這和酒類開放進口及廣告有關,舉例來說,有一則廣告是父親帶著酒去探視在離島行醫的醫生兒子,還有一則廣告是打拼的勞工要喝藥酒,當喝酒和親情、勤奮聯結起來時,喝酒的理由更充份,喝酒的傷害更不被重視。
其次還有些片面訊息誤導人,例如喝葡萄酒有益健康,陸汝斌指出,西方人十之九八對酒精代謝良好,但是華人只有五成,凡是喝酒會臉紅者,酒精代謝並不好,喝酒反而會使心血管疾病的罹病風險上升,與其說葡萄酒有益健康,不如說是葡萄皮、葡萄籽中的抗氧化物才是真正促進健康的物質,政府應對酒類徵收健康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