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風光不再 留學生回國就業難
【大紀元3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魏德、李天宇編譯報導) 如果早幾年,在倫敦大學主修媒體研究的26歲的培培可能會被高薪從倫敦聘回中國,並被標以“海龜” — 這個對海外留學歸來學者(海歸)一語雙關的中國稱號。
但是現在,朋友們都用“海草”這個帶一些幽默、又說明她從海外歸來被炒掉工作現狀的詞彙來稱呼她。
其實說培培是“海草”一點也不過份﹐因為自從她回來後就再沒工作過。她已名副其實地成為幾十萬蜂擁而回的待業留學生中的一員。
對這些回歸故土的“海龜”來說,回家的路是崎嶇艱險的。中國教育部的報告顯示,2003年留學回國學生高達2萬2千1百人,比2002年增長了12.3%﹐然而國內在2002年卻有2.5倍於2001年的畢業生在尋找工作,衝擊著就業市場。在城市中,國營企業人滿為患、效益不佳。大量的農民工還在紛紛涌入城市。此外,自從世界經濟蕭條,中國互聯網泡沫化,許多在中國的大公司開始裁員。如何吸收這些“海龜”正成為國家領導者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降低起薪 高才低就
激烈競爭使今年給“海龜”們的起薪比去年下降了40%。很多“海龜”們不得不尋求初級的工作,他們感慨他們高才低就和“低薪養連”的生活(注﹕由於國外沒有計劃生育限制,有些海歸人士到回國時全家大大小小已是“一個連”)。另一些人則寧願選擇等待,也不願低就湊乎。在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之前,培培到她赴英留學前工作過的一家廣告公司打雜,月薪4000元人民幣。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最大的人才資源網站之一的51job.com最新調查顯示,歸國人員的平均年薪從2001年的6萬元人民幣降到2002年的5萬元,在2003年又降到4萬3千元(約合5200美金)﹐而現在國內最好的畢業生的年薪是1萬2到1萬8。那些用錢堆出的緊俏學位,在前幾年還非常值錢,但是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了。51job。com的一位工作人員說﹕“留學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希望高薪回報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年輕的‘海龜’們缺少工作經驗,他們就會變成‘海草’。”
24歲阿波甸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MBA(商業企業管理)畢業的“海龜”林云飛(音﹐Lin Yunfei)正在學著接受這一切。自去年下半年畢業起,她就總泡在北京的工作招聘會上。在根本找不到適合工作的情況下,她又去網絡上找。她說﹕“一個人才市場發現了我,他們問我是否有興趣做接待員,我拒絕了。”這個月起,她開始在一家新聞公司做秘書,起薪5000元人民幣。
輾轉大西北﹖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大上,中國領導人提出增加就業機會,但是政府的政策似乎總是落後於實際的待業需求,而且在具體實施上又大打折扣。
中國官方的失業率是4.3%,但分析家們普遍認為實際的城市失業率可能接近10%(不包括農村人口)。本星期官方公佈,有2百40萬城市人口在等待就業機會,政府希望能創造1百40萬個就業機會。
針對畢業生就業問題,現在國內有一種論調值得注意。有經濟學家說,學生就業不是問題﹐言下之意是學生自己造成的。中國社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院(the Population and Labour Economy Institute)主任柴方(音﹐Chai Fang)說﹕“整體上講,他們的困難與就業市場無關。他們的期望太高了。”柴建議說﹕“他們為什麼都擠在北京上海?他們為什麼不到中國的大西北去?”他說﹕“我認為MBA畢業生做助理或是當秘書是很正常的。”
從1999年起,為了轉移就業壓力,中國開始允許大專院校擴大招生人數。五年後,這些學生像潮水一般回工作市場(一小部分成了“海龜”)。據教育部統計,今年約有2百80萬名學生畢業,比去年增加了68萬。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