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足球竞彩推荐-快乐8走势图-双色球 计算器

開卷有益 越巫

史淑文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1日訊】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是明朝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方孝孺精通經史,擅長詩文,生性耿直,博學多才。因在蜀任教時,蜀獻王稱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他著有“越巫”一文,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人叫越巫,他對外聲稱擅長驅鬼,只要有人病了求助於他,他就會用土築起一個壇場,然後自己站上場中央,吹號角搖鈴鐺,邊跳邊叫,跳的是一種叫做胡旋舞的舞步,他說是可以驅鬼治病、消災解難。如果病人的病碰巧好了,他就會向病人的家裡要吃要喝要錢;如果病人的病沒好,而且甚至繼續惡化到死了,他總是推托責任說是別的原因,從來就不承認是自己的錯,他還是常常向別人炫耀說:“我最擅於驅鬼了,沒有任何鬼敢跟我抵抗。”

村裡頭有一群不良少年,對越巫這種做法相當不以為然,於是他們決定要好好嚇唬他一番。他們五六個人相約在路上,準備等越巫從這個路上經過的時候,每個人相距一里,埋伏在路邊的樹上,等越巫經過就投下砂石嚇他。越巫果然來了,樹上開始投下砂石,越巫一開始被這麼一嚇以為真的有鬼,立刻吹號角搖鈴鐺,邊吹邊跑,害怕得不得了,頭也開始脹痛起來,已經不知道自己走到哪兒了。好不容易往前走了幾步,心情剛平靜下來,樹上又開始落下砂石,這回他還是繼續吹角搖鈴,吹的已經不成音,跑的也就更急了。再往前跑幾步又是同樣的情況,他已經嚇得雙手發軟,恐懼萬分,角已經吹不出聲音,號角掉到地上,鈴鐺也搖不出聲音掉到地上。他只能夠大叫著往前狂奔,但是他聽見自己跑步的聲音,以及周圍環境發出的聲音,都以為是鬼,所以就更加歇斯底裡地哀嚎求救。就這樣折騰到半夜好不容易回到家,大哭大喊地敲著門。妻子開門問他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越巫已經抖得舌頭都說不出話來,只是一個勁地指著床上說:“快,快扶我到床上去,我遇到鬼了,今天活不成了。”果然一躺下就因為膽囊破裂,全身呈藍色而死。越巫一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遇上的根本就不是鬼。

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人的精神能夠起相當大的作用,七分精神三分病。越巫的死是精神導致肉體死亡,如果它能夠把心擺正,不去騙人,又怎麼會招來這種下場呢!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道光年間,在北方有一本廣受歡迎的小說,名叫《問廚子》,講的是發生在大興縣的一樁命案中的所謂「殺人犯」,是如何沉冤後得以昭雪的故事。故事中巧破迷案的是大興縣的縣令林靖光。
  • 巧的是,公子摔下馬時,正好碰上老和尚靈魂。這番靈肉合一後,世家公子便慢慢地甦醒過來。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師父給的盤纏,準備離去時,道士提醒他說,「你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修身養性,否則這套本事就不靈了。」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在玉皇殿主陣失利後,王蘭英、楊延昭及穆桂英率領將士一度攻下玉女、銅光等數十陣,並成功讓黑水、西夏國軍士倒戈投向宋營,然而此時遼國蕭太后前來親自坐鎮,遼軍士氣大增,宋遼雙方互有勝負,戰況陷入膠著狀態長達數月之久,宋軍諸將士苦思對策,始終難有進展。
  • 等大夥兒進入內室,只見壁間掛了一幅趙子昂所繪之馬,內有一匹,毛色與丟失的馬兒非常相似,馬尾巴處被香頭的火炷所燒。此時崔生方始悟到,那馬,原來是東鄰家的畫中之馬,每天跑到他家的破院子睡覺呢。
  • 古籍曾記載一位高人。此人常常與虎為伴。我們常說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說虎是危險的動物,這位古人為甚麼會與虎為伴呢?他又是如何馴服猛虎的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顆善心,在處理問題上動善念。
  •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他進了屋內,看見男嬰,心裡一驚,「這孩子好面善啊!」他又想了想,「不就是剛剛的夢中人嗎?」
  • 廉廣畫了一隻大鳥。畫完後,試著呼叱,大鳥果然展翅欲飛,於是廉廣乘上大鳥飛出牢獄,大鳥載著廉廣一直飛到泰山頂上才落下來。
  • 楊延昭傳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清玉/大紀元)
    再連破二陣之後遼軍對接近宋軍大本營的各陣加強兵力防守,對此穆桂英及楊宗保又找來將士們商議後續破陣對策,各路將士到齊後一個熟悉的身影從後台徐徐走來,正是本臥病在床的楊延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