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遷都與水患

林蘭 編輯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0日訊】東漢張衡在他寫的《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這是概括了商代在湯建立商王朝前商族有八次遷徒.湯建商王朝以後又有五次遷都。五次遷都的情況是:仲丁將王都由毫遷到囂,河亶甲繼位後由囂遷到相,祖乙為王后又遷到庇(也作“邢”、“耿”),最後由盤庚遷到殷。

關於商朝頻繁遷都的原因,人們歷來爭論不休,有多種觀點。從自然環境角度而言,商朝的五次遷都均為水患所致。

《尚書序》記載:“祖乙圮於耿。”西漢孔安國傳雲:“河水所毀曰圮。”《通鑑前編》載:“河亶甲立.是時囂有河決之患,遂自囂遷於相。”“祖乙既立,是時相都又有河決之患,乃自相而徒都於耿。” 至於盎庚遷都於船的原因,從《尚書﹒盤庚篇》中即可看出:“今我民用盪析離居,罔有定極,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孔字國傳雲:“水泉沉溺,故盪析離居,無安全之極,徒以為之極。”由此可見,商朝遷都,是為了避開水災。

再從古代囂、相、耿(庇)等地的地理位置來看,也有發生水災的可能。據王靜安先生考證,“囂”即今山東蒙澤縣,“相”即今河南省黃縣境內,“耿(庇)”即今日河北邢台(見《王忠憨公遺書》和《觀堂集林》。這些地方均在黃河下游,遭受水災的可能性極大。

安居方能樂業。王都常遭水災襲擊,自然要頻繁地遷徒。當然,商朝五次遷都或許還有其它原因,但水災是其中原因之一.而且是重要原因之一,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

(選自《三千年天災》)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音樂有很深的內涵﹐從一個人彈奏的樂曲中可以體會這個人的個性和修養﹐同樣﹐對一個國家來說﹐流行甚麼樣的音樂﹐民眾喜歡甚麼樣的音樂﹐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興衰。中國古代的一些音樂傢俱有這樣的能力﹐商朝時期的師延便是其中的一個。
  •  周瑜始終力挺少主孫權,朝「南面稱霸」的目標奮勇前行,而在國家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存亡之際,周瑜力排眾議,一力承擔對抗超級霸主曹操大軍的重責大任。
  • 眼見周瑜治軍冷靜嚴謹,拿捏兩國分寸,進退之間,絲毫不差,劉備內心大為驚嘆,深感敬佩。
  • 在朝廷眾臣面前,周瑜不疾不徐地分析勝敗關鍵。話畢,隨即自薦:只需三萬精兵,就足以抵抗曹軍。 周瑜的一席話,令眾人精神大振。當下,孫權心意遂定,正式拍板連蜀抗曹。劉備與孫權順利結盟,決定共同攜手打一場以寡擊眾的世紀之戰。
  • 魯肅立即動身親赴荊州與劉備聯絡。相傳他騎上一匹白馬,沿著長江西奔。白馬馱著主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鐵蹄都磨破了。
  • 建安五年,孫策去世前,解下身上的印綬交給二弟孫權說:「率領江東將士,與天下爭戰,你不如我;但是,舉賢任能,使人才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就不如你了!」孫策逝世,十九歲的孫權繼位為吳侯。
  • 一直以來,周瑜似乎對於功名沒有太大興趣,好像更樂於待在叔叔周尚身邊打雜,彷彿唯一需要做的正事就是幫助孫策征戰江東。
  • 那年,少年周瑜特意前往壽春造訪孫策。兩位少年英雄一見如故,原來,周瑜與孫策同年,周瑜生日只比孫策小一個月,第一次見面,兩人就相談融洽,意氣相投,結下奇妙的緣分。
  • 從歷史的預言脈絡來看,魏、蜀、吳三國的分立與建國,是早有預示的。
  • 三國故事是中華文化的珍寶,提起三國,人們總能津津樂道許多《三國演義》中的精采情節。可以說,《三國演義》一書的溢彩燦光,遠遠超過正史《三國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