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民族音樂
雲南,曾被稱譽為「歌舞之鄉」、「音樂的海洋」,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座「民族音樂藝術寶庫」。的確,長期生息在這裡的各族人民,處復一年,世代相傳,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民族音樂。
雲南民族音樂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傳統。遠古先民們的音樂活動,難以稽考。而早在漢、晉文獻中,則已能查到有關雲南民間歌曲的記載,如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中提到的「巔歌」,晉代常璩《華陽國誌》中述及的博南(今永平)「行人歌」等即是。至於以來從楚雄、祥雲、晉寧等地古墓中發掘出來的編釧、銅鼓、葫蘆笙、鑼等樂器,則已是兩千多年前的遺物。其中銅鼓、葫蘆笙等至今仍在雲南彝、佤、壯、苗、拉祜、僳僳等民族中廣為流傳。據考證,滇中地區還是銅鼓的發源地之一。此外,雲南許多重要樂種,如流傳於麗江的納西古樂「白沙細樂」(或稱「別時謝禮」),流傳於大理州的白族大本曲、吹吹腔,以及廣泛流傳於雲南各地的「洞經」音樂,或起源於元代、或始自明朝,均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
雲南民族音樂的發展,和整個經濟文化的發展一樣,自兩千多年前入滇以來,即和中原音樂文化保持著廣泛、密切的聯繫。雲南民族音樂彙集了二十幾個民族各自不同的音樂文化傳統和藝術成果,反映了各個民族不同的歷史、生活、民族性格和藝術情趣,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而顯示出其他地區的傳統音樂都難以比擬的豐富多采。
雲南民族音樂共包括民歌、民間器樂、民間歌舞音樂、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5大類。其中,除白、傣、壯等民族有說唱藝術和戲曲藝術外,在名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民間歌唱、民間器樂演奏和民間歌舞活動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認為,雲南民族音樂可以視為人類音樂文化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