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特稿﹞ 北區五專轉學聯招,傳出考生分發不依學生志願、成績排序,竟以「每校每年級至少一個名額」作為分發原則,立委質疑這是學校「利益分贓」,進一步細探,更涉及技專校院「供需失衡」招生不足壓力日益惡化的結構性問題,學校不思提高教育品質,反而私下協商分配學生,學生不僅未能在學校競爭中獲益,反而成為教育容量「供需失衡」的最大犧牲者。
技職教育在台灣社會一向較不受重視,高職、五專、二專等技專學制逐漸式微,但相對地,以教育部長吳京積極倡議的「第二條國道」為例,教育主管機關卻大幅開放專科改制升格,近年形成技職升學供給面大增,但高職、專科學生來源卻相對減少的供需失衡狀況,儘管四技二專及二技每年平均分發錄取率還僅在五成,部分類科錄取率卻早已超越一百二十%,二招、三招學校更是逐年大增。
升學名額的「供過於求」,原本應是刺激學校提升教育品質吸引學生,辦學不良學校自然退場的「去蕪存菁」,但技專校院近年卻不僅極力「搶學生」,昨日五專轉學考試分發,更出現十八所學校「平均分配」考生的弊端,學校不思提升辦學品質,卻以本位利益企圖均分考生,令人匪夷所思。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種考生「配額」制度,在五專轉學招生已沿用多年,不僅所有參與學校均「默許」制度的沿用,身為主管機關的教育部,也未能積極調節技專招生失衡問題,甚至連招生制度的監督都無法落實,幾乎等同容許學校分食考生權益。如果不是一位榜首學生高分低就提出抗議,不知還有多少學生要在此不合理的制度下被分發?
技職校院供需失衡的壓力,儼然已造成國內學校招生制度甚或辦學理念出現扭曲,無論是學校或是教育主管機關,都不能再漠視這個問題,長期而言,招生供需失調的大環境問題必須改善,學校依據辦學良莠而進退場的篩檢機制,也必須健全;短期之內,招生分發制度則需全面檢視,否則就算增設再多學校、升學機會再多,學生永遠還是最大的受害者。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