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生活中的邏輯學(下)

智叟(上海)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8日訊】最近讀了兩本有關邏輯的書。一本是展示雜誌(Parade)專欄作家Marilyn V Savant的邏輯思維的力量(The Power of Logical Thinking)﹔另一本是夏威夷大學教授Irving M Copi的邏輯學入門(Introduction to Logic,7th Edition)。頗有嶄獲。Savant是金氏記錄(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名人集(Hall of Fame)中高智商記錄(228)保持者(她本人對此頗不以為然)。筆者在此編譯整理出兩書中的部份精華﹐並佐以敝人日常的觀察與思考﹐以飧讀者。

下集﹕格言與詭辯

(4)定義與結論

生活上很多爭論是由於定義不清而造成的。這也屬於邏輯學的範圍。請看下面的一些例子﹕
甲﹐“儘管海瑞罷官講的是古代的事﹐它實在是今天的一面鏡子。”
乙﹐“今天當官的哪裡還會穿那種衣服﹖”

甲﹐“錢先生是個好父親。他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
乙﹐“他根本不是個好父親。家裡從來看不到他的影子。”

甲﹐“公司最近不錯。生意興隆。”
乙﹐“哪裡﹗贏利又下降了。”

甲﹐“安安真是個好學生。又聰明又好學。”
乙﹐“安安很糟糕。她從來不按時交作業。”

甲﹐“王教授發表文章很多。在他的領域裡貢獻不小。”
乙﹐“他有什麼貢獻﹖他從來沒有新穎獨到的見解。”

先生﹐“我把我太太那輛老爺車新換了一部丰田。”
太太﹐“哪裡是什麼新的﹐都是別人開了三年的舊車子了﹗”

甲﹐“不要同你老婆講。這事應該你自己決定。”
乙﹐“我自己決定要同我老婆講。”

哲學家和政治家也常常利用定義的形式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這種時候﹐邏輯學的原則往往會受到挑戰﹕

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按邏輯學﹐這是循環定義(circular definition)。邏輯定義中的第二忌。不過﹐孔子這裡其實並非在為“知”下定義﹐而是在說明追求知識時應有的正確態度。子路當然知道老師的意思。這是以定義的形式出現的格言。但更有的時候﹐哲學家和政治家確實是在有意無意地混淆是非。

毛澤東﹐“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難道統一就不可以是分析的對象嗎﹖過窄定義(narrow or broad definition),第三忌。而且循環定義。

毛澤東﹐“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因此﹐敵人反對專制﹐我們就要擁護專制。敵人擁護民主﹐我們就要反對民主。過寬定義(narrow or broad definition),第三忌。而且負性定義(negative definition)﹐第五忌。

謎語﹐“可以睡覺但不是床”謎底﹐“沙發”負性定義﹐第五忌。“可以睡覺但不是床”的並不只有“沙發”。

民間哲學家﹐“偽善是邪惡在向美德低頭。”“偽善是邪惡對美德的嘲笑”同樣也講得通。非本質屬性(non-essential attributes)定義﹐邏輯定義之首忌。

JFKennedy﹐“在中文裡﹐危機就是危險與機會同時存在”“機”在這裡恐怕不是機會﹐而是機製。此為模糊定義(definition in ambiguous, obscure, or figurative language),邏輯定義之第四忌。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政治力量﹐顧名思義﹐就是組織起來的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力量。”顧何名﹖思何義?模糊定義。

Winston Churchil, “狂熱分子就是那既不會換換腦子又不肯換換話題的人。”同樣的定義也適用於跳水比賽的裁判。模糊定義。

詭辯家常常故意把扭曲的定義用來作為詭辯的根據﹕
白馬﹐非馬也。既然馬並不是特指白馬﹐它也包括﹐例如﹐黑馬﹐所以白馬﹐它並不包括黑馬﹐就不是馬。

(5)雋語與反語

你也許對以上所舉的一些邏輯錯誤不以為然。認為﹐“那是哲學﹐不是數學﹐不必那麼死板。”你錯了﹐朋友。邏輯學是哲學的基礎。沒有縝密的邏輯﹐不會有真正有價值的哲學。哲學不應該似是而非﹐只可以似非而是。事實上﹐寓意雋永﹑耐人尋味﹑發人深省﹑蕩滌靈魂的哲學往往都似非而是。

語言大師林語堂在他三卷本的英文巨作Momentin Peking(漢譯《京華煙雲》﹐又譯《瞬息京華》)每卷之首﹐各引用了道家大師莊子的一段醒世箴言﹕

卷一﹐引自莊子《大宗師》﹕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好像在哪裡聽到過﹖聖經。《約翰福音》﹕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詩篇113》﹕他坐在至高之處﹐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哥羅西書》﹕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

卷二﹐引自莊子《齋物論》﹕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大意﹕夜晚夢到飲酒取樂的人﹐晨起方知是空喜一場﹐難免傷心。夜晚夢到不幸之事的人﹐晨起得知是虛驚一場﹐暗自慶幸﹐對日常生活﹐更加珍惜。這話似非而是。千萬年才遇到一個聖人﹐但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每天都遇到聖人了。)

卷三﹐引自莊子《知北游》﹕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腐臭。腐臭化為神奇﹐神奇化為腐臭。(大意﹕所以宇宙是個統一體。有令人驚嘆和讚賞的香美神奇﹐也有令人討厭和憎惡的腐臭敗壞。然而﹐美與丑是會相互轉化的。讚賞與憎惡也是會相互轉化的。)

似非而是的雋語在邏輯學上屬於反語(paradox)。典型的反語﹕
欲速則不達。
退一步﹐海闊天空。
大智若愚。
難得糊塗。

資本主義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這是一個為罪人設計的制度﹐而世人都是罪人。社會主義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這是一個為聖人設計的制度﹐而世上沒有聖人。

耶穌﹐“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佣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

顯然﹐簡單地套公式﹐在這種情況下似乎並不完全行得通。不少廣為流傳的政治名言都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邏輯錯誤﹔但生活中又常常出現一些似非而是的雋語或格言。要辨別謬論與雋語﹐不僅要看表面或狹義的邏輯﹐更要探究深層的或廣義的邏輯。如前所述﹐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實際上與我們通常所的“虛心使人進步”是異曲同工的。它是對知識與治學態度的關係的定義﹐而不是對知識本身的定義。耶穌的“大”或“首”屬深層邏輯(永生的角度)﹐而“佣人”或“僕人”則屬淺層邏輯(今世的現像)。這是耶穌以道成肉身的身份在向他的門徒們揭示(透露)永生世界的奧秘。

反語並不總是似非而是的雋語﹐有的時候﹐反語似是而非﹕
請把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給我們吧﹐我們要用其中一些實用的東西。
你叫得那麼響﹐我什麼都聽不見。
林彪﹐“毛主席的話﹐一句頂一萬句。”1>9999﹖

當然﹐雋語也不都是反語﹕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夠弘揚彰顯道﹐而道並不弘揚彰顯人。
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演繹與歸納

推論是邏輯學的重要組成部份。推論的基本方法通常分為歸納法(induction)與演繹法(deduction)兩種。

定義一﹕
用演繹法推論時﹐你直接從前提推導出結論。
這種推論可能對(有效)也可能不對(無效)。用歸納法推論時﹐你並不直接從前提推導出結論﹐而是用前提在某種程度上來支持結論。這種推論沒有對(有效)或不對(無效)之分﹐只有較好(可能性較大)或較差(可能性較小)之分。

定義二﹕
演繹﹐是由普遍真理導出具體結論﹔
歸納﹐是由具體例子推出普遍結論。
演繹的例子﹕
人總有一死。
好人是人。
所以好人也有一死。
歸納的例子﹕
一個好人死了。
一個壞人死了。
一個不好也不壞的人也死了。
人恐怕都有一死。

這個定義比較容易記住。但是它與定義一併不完全一致。
一個比較嚴格地區分歸納與演繹的定義是﹕

定義三﹕
在演繹時我們由且僅由前提導出結論﹐結論與其他因素完全無關﹔在歸納時我們由前提在一定程度上來支持結論﹐這種支持度的大小與其他因素有關。

符合定義三但不符合定義二的演繹﹕
如果他是人他就會死。
他是人。
所以他會死。

符合定義三但不符合定義二的歸納﹕
希特勒是個獨裁者而且十分殘暴。
斯大林是個獨裁者而且十分殘暴。
金日成是個獨裁者。
所以金日成也可能十分殘暴。

下面的推論錯在哪裡﹖
“沒有一個雜技演員能夠把自己舉起來。因此﹐沒有一個能夠把自己舉起來的人是雜技演員。因此﹐有些能夠把自己舉起來的人不是雜技演員。”
“有些美人魚是女生聯誼會的。不是嗎﹖哦﹐當然。有些不是。”
“電視明星都不是會計師。而會計師都很精明。所以電視明星都不很精明。”
“大學生的智商不會在70以下。而所有智商在70以下的人都是低能者。所以﹐大學生不會是低能者。”
“汽車是交通工具。而汽車又是地位的象徵。因此交通工具是地位的象徵。”
“永動機是沒有能量損失的機器。所有沒有能量損失的機器都裝有無磨擦軸承。所以必有一些裝有無磨擦軸承的機器是永動機。”
“忽略事實的人才會犯錯誤。比較客觀的人不大會犯錯誤。所以忽略事實的人不客觀。”
“最近這裡肯定下過雨﹐因為魚不肯上鉤。下過雨之後魚不上鉤。”
“小和今天沒有去學校﹐因為他穿著毛衣。他從不穿著毛衣去學校。”

NBC評論員﹐“五個裁判判俄國選手第一﹐四個判加拿大選手第一。那個中國裁判使天平偏向了俄國”。試比較﹐“我吃了五蘋梨﹐現在肚子痛了﹐第三蘋梨壞的事。”

某華語新聞報紙﹐“中國中央電視臺這條新聞的播放﹐不僅是對中國商會這臺新年晚會的肯定﹐也是對我們大都會所有華人的鼓勵和肯定。”(提示﹐新聞學的重要原則之一是客觀﹐不以主觀喜惡取舍新聞﹐不對新聞內容妄加肯定或否定的評語。Just give the news, please! (Do not give something else! Do not interpret it!)這條“新聞”與中共新聞媒體的“新聞”犯了同樣的毛病。那就是﹐將新聞的定義搞錯了。因而﹐導出了一個非相關結論。而新聞並不需要結論。

(7)兩難與雙解

在推論時,有時會碰到兩難問題(dilemma)。用雙解(也是一種dilemma)來回答兩難問題是十分精彩而又發人深省的﹕
母﹐“如果你說得對﹐人們會恨你。說得不對﹐神會恨你。所以你總會被恨。”
子﹐“如果我說得對﹐神會愛我。說得不對﹐人們會愛我。所以我總會被愛。”
父﹐“如果你工作﹐你有錢。如果你不工作﹐你有空。所以你不是有錢就是有空。”
子﹐“工作﹐我就沒空。不工作﹐我就沒錢。所以我要麼沒空要麼沒錢。”

錯誤的推論會導出錯誤的兩難□□假兩難﹕
CaliphOmar在公元640年焚燬亞歷山大圖書館時曾經這樣來強詞奪理﹐“如果那裡的書只是重複可蘭經上的內容﹐那就是多餘的。如果它們與可蘭經有出入﹐那就是有害的。二者必居其一。所以必須統統銷毀”
Plato,“人不會詢問他知道的事情﹐也不會詢問他不知道的事情。因為如果他知道就不需要詢問﹔如果他不知道就無法詢問﹐因為他連要詢問什麼都不知道。”

但很多時候人真的會落到兩難的境地﹕
在水門事件中﹐如果Nixon總統拒絕服從最高法院交出錄音帶的命令﹐他會被彈劾。如果他服從﹐錄音帶上可能會有什麼把柄被他們抓住﹐從而導致彈劾。
被關入精神病院的持不同政見者處於十分不利的境界。如果他們不反抗﹐等於默認精神有問題。如果他們反抗﹐則會作為他們精神有問題的證據。

有時候﹐兩難的情況是可以避免的﹕
第一次面試時應該儘量避免提及錢的問題。因為如果你要得太高﹐他們覺得用不起你而放棄了。如果你要得太低﹐他們會認為你是在坦白你不能勝任。

優柔寡斷﹑患得患失﹐或疑神疑鬼﹑神經過敏的人常常會無謂地使自己陷入杞人懮天式的兩難境地﹕
如果我穿得比同僚好﹐他們會覺得我故意衒耀。如果我穿得比同僚差﹐他們會覺得我故意不把這場讌會當回事。其實他只要穿得與別人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堅持要與眾不同﹐則大可將兩難轉換成雙解來自我解嘲﹕
如果我穿得比同僚好﹐那是因為我對這次讌會特別重視。如果我穿得比同僚差﹐那是因為我向來不喜歡成為聚光燈的焦點。

賭徒則正相反﹐他可以將最棘手的兩難問題輕易地轉化為一筆賭注﹕
如果你不能肯定耶穌是神﹐你最好當他是。如果他真是神而你不信他﹐你將會被他判到地獄去永遠受煎熬。如果他不是神而你卻以為是﹐沒有誰會懲罰你。
當然﹐他其實並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兩難問題。因為﹐他既活不出一個基督徒的喜樂﹐也得不到真正的救恩。耶穌說﹐“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約翰福音四章23節)耶穌清楚地指出,“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加福音九章23-24節)對賭徒來說﹐這實在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兩難問題。因為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拿信仰作為賭注的人是不會願意搭上自己生命的。

(8)公理與前提

孔夫子自己當然不是那種重利忘義的小人。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道也是一樣﹐了解道的人﹐不如喜歡道的人﹔而喜歡道的人﹐卻又不如樂於行道的人。他還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懮道不懮貧。”

也許﹐你來自“中國”以外的地方﹐因此﹐你以前也讀過中國的四書五經﹐但你已經不記得夫子的話了。你說﹐“我都還給老師了”是嗎﹖老師收到了嗎﹖孔夫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今天﹐你何不把它找來再重新讀上幾遍﹖

也許﹐你來自“中國”﹐因此﹐在學校裡﹐你從來也沒有機會讀到過那被視為敝帚的“為舊世界唱輓歌的孔老二之類”的中國的四書五經。那麼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也許﹐你來自中國﹐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聖經。不明白為什麼這本洋四書五經(你聽說聖經裡有摩西五經和四福音書)會令那麼多人津津樂道﹑如痴如醉。

也許﹐你出生在美國﹐在你祖母的遺物裡偶然看到了那本你從來都不屑一顧的聖經。那麼﹐請你也把它打開來看看吧。聖經是神與人之間所定的約。它是我們的福音﹐也是我們鑒別公理的法寶。讀完聖經﹐你就會明白﹐孔子窮其生而未能找到的道﹐“原顯明在人心裡”(聖經羅馬書第一章)

事理(事物的道理)的定義可以作為邏輯推理的前提。任何事理的定義都要涉及另一些事理。因此﹐必有一些最基本的事理是沒有辦法定義而又必須為大家所接受的。這些最基本的事理就是公理。例如﹐對﹑錯﹑真﹑善﹑美﹑假﹑惡﹑丑﹑智慧﹑愚昧﹐正義﹐邪惡﹐等等。公理常常被用作邏輯推理的前提。良心﹐道德和愛心也可以作為邏輯推理的前提。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些都是基本的公理。

公理是絕對的﹐然而人們對公理的辨識卻常常大相徑庭。例如﹐自私自利和貪得無厭有時也會被某些人當作邏輯推理的前提。因為他們誤以為那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顯然﹐這是一種誤識。因為﹐人類的主流歷來都是有良知良能的﹐唯利是圖的小人自古即為君子所不齒。誤識公理本身就已經是一個以偏蓋全或扭曲事實的邏輯錯誤。

定義再完備﹑邏輯再縝密﹐如果前提錯了﹐結論仍然是錯的。

(9)練習與思考

最後﹐我請你思考幾個有趣的問題﹕

1.在某個國家﹐政客從來不說真話﹐而非政客則總是說真話。你碰到那個國家的三個公民﹐你問第一個﹐“你是政客嗎﹖”那人欣然作了回答。你沒有聽見﹐問第二個公民﹐“他說什麼﹖”第二個公民告訴你﹐“他說他不是”。第三個公民告訴你﹐“第一個公民是個政客。”這三個公民中﹐有幾個政客﹖
(答案:一個。提示﹐第一個人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

2.下面五個人中﹐有一個殺了F。五個人每人說了三句話。兩句真﹐一句假。誰殺了F﹖
A﹕我沒有殺F。我沒有槍。是D殺的。
B﹕我沒有殺F。我沒有槍。他們那幾個常向F要錢。
C﹕我沒有殺F。我從沒見過E。是D殺的。
D﹕我沒有殺F。是E殺的。A說是我殺的﹐那是在撒謊。
E﹕我沒有殺F。是B殺的。我和C是老朋友。
(答案:B。提示﹐D的三句話中有兩句是等價的﹐必是真話。)

3.丁先生﹑他的妹妹和他的一對子女都喜歡打網球。誰打得最好﹖
A﹕打得最好的那位的同胞和打得最差的那位是異性。
B﹕打得最好的和打得最差的是同年。
(答案:女兒。提示:此處同胞為狹義)

(2000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最近一期的《開放》雜誌上金鍾先生發表了一篇關於反右的文章,其中提到一個細節:當年北大和清華學物理的學生中,右派的比例高得出奇,北大三分之一的右派學生是物理系的,清華技術物理系一半學生是右派。金先生爲此問過北大當時最有名的右派學生(也是物理專業的)譚天榮,譚說:這是因爲物理系的學生喜歡刨根問底。爲什麽物理系的學生喜歡刨根問底呢?譚先生說這可能是因爲他們學的是數理邏輯,受的思想訓練比較嚴格。這就是說這種思想訓練容易和共產黨的教條發生衝突。
  • 上個世紀60年代,世界共産主義運動似乎正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在
    臺灣,一個熱烈地追求自由的知識份子殷海光(1919~1969)就堅定地預言──狂瀾已在退落,“歷史應在自由這一邊”。這是他在1965年底出版的《中國文化的展望》第13章《世界的風暴》中提出來的.他以強有力的邏輯力量和常識理性,深刻地指出了當代共産集團的弊病,毫不留情地批判“泛政治主義”以及爲了目的不擇手段等違背基本人性所導致的災難。但是他從不可摧毀的信念出發,樂觀地預言了“歷史應在自由這一邊”。其時,他本人正遭受著國民黨專制勢力的嚴重迫害,被剝奪了在大學的教席,貧病交加,離生命的終點已沒有幾年。
  • 今年5月中共總理溫家寶,首次提及大陸慎重考慮制訂統一法,在兩岸引起熱烈討論。北京涉台智庫透露,由於內部出現許多不同意見,涉台部門未達成共識,統一法的“討論階段”應該會延長。筆者以為,解決臺灣問題並非線性的思考邏輯、也不是使用某一種工具就可以解決的事。這裏所涉及的問題橫跨各類,錯綜複雜,並非制定一個法律就可以限縮臺灣意識的發展、解決這個問題。
  • 中銀香港總裁和廣北不認同美國明年有減息壓力的看法,視之為不合邏輯。
  • 考試委員林玉体今天在考試院會「臨時報告」指出,少數考試委員堅持本國包括中國,如果這個邏輯可以成立,希望考試院的業務考察行程,能夠安排考試委員赴中國考察。
  • 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容易確定的,但是歷史人物製造歷史事件的動機則很難確定。為了確定歷史人物製造歷史事件的動機,史學家必須從確定的歷史事件出發,依靠邏輯推理來推導動機。
  • 美國政府把黎巴嫩真主黨“燈塔”電視台定為恐怖組織,說這家電視台的節目煽動暴力。法國已經做出了類似的裁決,指控這家電視台發表反猶和煽動暴力的言論。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說,燈塔電視台被列入國務院的恐怖分子和組織名單上,因為這家電視台的節目煽動暴力。他說,考慮到這家電視台屬於已經在恐怖名單上的真主黨,這樣做是合乎情理的一步。 包潤石說:“任何觀看這家電視台的人都可以知道,真主黨的電視部門煽動恐怖主義暴力。由於我們已經視真主黨為恐怖組織,那麼禁止他們通過電視所進行的宣傳活動也就完全符合邏輯了。這不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問題,而是一個煽動暴力的問題。我們認為,一個恐怖組織不應該被允許在這裡或者任何其它地方通過電視波段散布仇恨和暴力。”
  • 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委葉俊榮今天在總統府國父紀念月會專題報告時指出,當前政府體制和權力部門互動邏輯的重新思考、人權保障清單與落實機制的研議,以及國民經濟與社會文化等基本國策的全盤檢視,都應該納入這一波憲改重點。
  • 中國文化當然不能說毫無好東西。但是,有一種說法認為:既然是幾千年、幾百年延續下來的傳統,肯定有它的合理性、有它的存在根據,否定它就是不尊重傳統──這是不能同意的。這個說法我最早是在1980年代聽南京大學的一位同鄉教授說的。後來我一直揣摩這句話,卻未曾有機會批判加以批判。現在話題來了。
  • 師濤已被湖南國安抓走20多天了。現網上多半是關注師濤的文章。今天,我在網上專門閱讀了師濤的一些文章,越讀就越感到了納悶。師濤是被定為「涉嫌泄露國家機密」罪而遭關押的。但我怎麼看、怎麼找也找不著是哪一篇、哪一處是國家機密。我也不知為什麼國家機密會被師濤這樣一個普通公民所知。我感覺專制政府真的越來越蠢了:你如果非要抓人不可,那你就找一個比較符合邏輯的理由也還好些。難道你們就認為真的就沒有天理了……真的就是你們說了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