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二十日報導)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遷建到台北縣中和市四號公園,興建至今已十二年,今天上午在台北縣中和市落成啟用,由臺灣行政院長游錫堃與台北縣長林錫耀、臺灣教育部長杜正勝、館長廖又生、中和市長呂芳煙、臺灣教育部社教司司長劉奕權等人剪綵。
針對新館名稱的疑義,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致詞表示,行政院八十六年就已核定更名為﹁國立台灣圖書館﹂,希望以後就用「台圖」這個名稱。不過,稍後致詞的游揆,沒有正式宣佈,只強調來是要依照行政程序跑公文。
今天對外的文宣以及手冊、簡介仍然是以「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署名,甚至在一份折頁的地理位置介紹中,還將圖書館座落的四號公園內的八二三砲戰紀念碑,誤為二二八紀念碑,趕緊用貼紙更正。
游揆在主持剪綵後瀏覽大廳一週,他表示,有九十年歷史的央圖台灣分館是台灣最老的圖書館,具有承傳歷史的意義。也是一座位於公園內的開放空間圖書館,並且落實終身學習的場所。他說,書就像是降落傘,要打開才有用,希望大家多多利用落成的新館。
杜正勝說,大學、圖書館、博物館是社會文化的指標,從一九一五年至今,歷經台灣總督府圖書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到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希望早日達成「國立台灣圖書館」的目標。他也希望大家多利用這自然與人文資料豐富的圖書館。
央圖台灣分館館藏超過百萬冊,除一般圖書,還有台灣文獻、日文舊籍、線裝圖書、親子資料、視障資料、微縮資料等。是歷史最悠久、台灣面積最大,變動最頻繁的圖書館。
現任館長廖又生,本身是台北縣中和人,這次展現了圓融的協調能力,讓圖書館能夠在中和順利開館。他說,未來他會本著專業為鄉親服務、貢獻所學。
台灣分館圖書館有九十年的歷史,早在民國四年,也就是日治時代大正四年,是由日據時代所設置,取名為台灣總督府圖書館。民國三十五年台灣光復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合併日本人所成立的南方資料館,改名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簡稱台灣省圖書館。
民國三十七年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接管,改名為台灣省立台北圖書館,一直到民國六十二年改由行政院教育部管轄,改名為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