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5日訊】《小敘三國史˙細說阿瞞事》
概說歷史背景
周末五霸七雄分爭,秦王嬴政逐滅六國一統。後秦又為項羽所滅,續掀起楚漢相爭。高祖劉邦內得張良,外得韓信,深得人心。羽為高祖所困於垓下,遂自刎烏江畔,於是中原歸西漢所有。
西漢歷文景兩帝以法治內,武帝各地征戰以軍治外;及光武劉秀中興,誅王莽立東漢,後來傳至桓、靈二帝,朝廷腐敗,宦官擅政,外戚操兵。
靈帝光和末年,疫症蔓延。巨鹿人張角以其「太平道」為百姓治病除患,深獲民心,徒眾三十餘萬之多,威震中原華北八州。朝廷甚懼之,乃發兵攻角。官兵烏合之眾,又無良才將領統軍收服,乃出榜招聘各地義士,起兵為國討賊。隨角之眾皆以黃巾裹頭,故史謂「黃巾之亂」。後賊為義軍所滅,有功者紛紛並起,展開了群雄割據的局面,亦揭開了三分天下故事的序幕。
正史與小說的來源
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等三國豪傑的典故及事蹟在中國無人不知曉,來源於三國的民間故事、諺語和詩詞亦多不勝數。其實很多民間流傳著的故事在正史中並未有著載,如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孔明三氣周公瑾、七擒七縱孟獲等,都只曾出現在《三國演義》裡面。
談起演義中的故事時,往往會有一兩個打著「正史」旗號的人來說長話短,總會以「歷史不可與文學混淆」的論調教訓人家,有時候真的會感到挺掃興。其實《三國演義》是於元末明初由小說家羅本所編成,是我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作者羅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據說是個不求功名、流落社會下層的讀書人,歷史上沒有太多對他的評價及記載。小說取材於晉人陳壽所編著的《三國志》及南朝人裴松的《三國志注》,作為歷史背景架構,且結合了多元化的民間道術,是歷史與民藝的結晶。
《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為當時西晉朝廷所認可。全書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重點敘述了三國鼎立時期(公元220~265年)的人與事。作者陳壽以魏書頭八卷作為綱領,概略曹氏三代擔當的歷史角色,魏國的政治架構及其興與亡,並圍繞著曹操及其身邊四周的勢力(如董卓、袁紹、袁術、呂布等),交代了東漢末年黃巾之亂、董卓弄權、群雄割據,曹操以寡敵眾,擴張勢力,以致三國鼎立的歷史背景。而後五十七卷則為列傳,敘述三國中其他豪傑的典故。
羅貫中與陳壽筆下的曹操
歷史與演義最大的分歧,莫過於他們給予曹操的性格與理念的評價。演義以桃園三結義討黃巾,劉備力圖復興漢室的理想作為據點,反復褒讚劉備以忠仕社稷,義侍下屬,仁事庶民,善待擄將的品格,是位「仁君」的典範。而與劉備為敵的曹操自自然然就背上了「漢賊」的罪名,與前者的寫照成強烈對比。中國文學就是這樣,有忠臣必有小人。對戰爭的描寫風格也是一樣,蜀將戰死則倡其節,魏將戰死則表斬其者。雖然小說也從很多不同的側面來描述曹操,其軍事家及文學家的成就充份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可是演義就是抓住了東晉文學家孫盛給予曹操的座右銘:「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去演譯這個角色,所以給予讀者的整體印象就是一個殘暴不仁的「亂世奸雄」,這對後人的影響也可謂頗深遠,其中京劇裡的白臉曹操、老生劉備,對比就最為顯著了。
然而正史對此人的評價就截然不同。畢竟司馬炎廢魏立晉之時(公元265年),曹氏佔據司隸(即洛陽一帶地區)、長安等中國古時政治要地已歷六旬之久,而司馬氏仕曹亦已歷三代之多,所以西晉的政治及朝廷架構可說是從魏國中脫胎出來的。這一切可能就能解釋為甚麼晉人陳壽選擇了魏作為《三國志》中的主流,而其他兩國則只是擔當歷史襯托的角色。所以把曹操看成是當時中國的正統者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魏國領土橫跨中原華北九州,東吳則據揚、荊、交三州,而西蜀只有區區益州一個,單看疆土領域就足以支撐這個角色分配。
言歸正傳,《三國志》的主角明顯就是曹操而非劉備,書中關於他的記載及性格上的剖析也比演義充實和透徹。《魏書˙武帝紀》評曹操曰:「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說明了曹操是個「胸懷大志,腹有良謀」的非常人。不錯,挾持漢獻帝劉協的確換來當時「世食漢祿」眾諸侯的敵視眼光,但轉個角度來看,曹操當年其實是從暴徒李傕、郭汜的魔掌裡把獻帝接過來的,事前亦曾參與討黃巾、誅董卓的「愛國行動」,又拒跟謀廢靈帝的一夥人同流合污,對社稷可謂功多於過。所以若要說曹操也有忠於漢室的一面,相信獻帝自己也不會有異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至死也為漢丞相,雖然他自封魏王,但篡漢奪位者乃魏文帝曹丕也。其實曹操此舉十分明智,表面原因為時機尚未成熟,又道屬下將仕眾多乃漢之舊臣,篡權奪位恐不為利。曹操此說絕為有理,其中最為顯著的證據,莫過於跟隨曹操征戰各地、屢獻良謀、官渡之戰的幕後功臣荀彧,相傳因反對前者自封魏王而自此與彼有隙,最後更慘遭曹操毒手,一說是自殺。
筆者卻認為曹操其實只是不想背上滅漢的歷史包袱,獻帝雖已無一國之君的威德,畢竟乃清白之身,並沒有幹過害民利己的事,所以從古人的價值觀看來,威逼獻帝禪位絕對不是件光明磊落的事。那對於「面子大過天」的曹操而言,讓為了當上皇帝而蒙上的歷史污點蓋過了自己親手打下中國三分之二的威名,豈不啼笑皆非?衡量衡量後還是後人對自己的歷史評價比較重要,畢竟曹操已經是過著皇帝的生活了。後來司馬昭也仿效了曹操的做法,寧願不要晉朝開國皇帝的名譽,把廢魏立晉的歷史使命留給太子司馬炎,亦即晉武帝。
那《三國志》又有沒有曹操在演義中「奸雄」的影子呢?《魏書˙武帝紀》曰:「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知奇也。」曹操少時放蕩不羈,不務正業,但已詭計多端,頗有小聰明。裴松也闡述了一段關於曹操與其叔父的故事。話說叔父因曹操遊蕩無度,常跟操父曹嵩打小報告。後來曹操又逢叔父,乃詐裝中風之相,叔父見況乃告嵩。嵩慌忙來探其虛實,操卻只道是叔父懷惡於己,故虛作此言。自此曹嵩對叔父之言有所疑惑,曹操卻又得以故態復萌。
至於曹操「殘暴不仁」的印象主要也來自小說。演義中的曹操寂寂無名時已錯殺呂伯奢一家,後來想加害於他的所謂漢朝忠臣多不勝數,卻一概得到了連誅三族的厄運。《魏書》中的記載為曹操路過呂家時,伯奢不在,又遭其家人所劫,他為自保才掣劍殺人。時操方棄董卓而奔,恐其追而圖之,因此常懷戒心。《孫盛雜記》曰:「太祖(曹操)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逐夜殺之。」相信演義中的故事就是取材於此,所以當然不能說是沒有根據。可是羅貫中的描寫手法明顯就是為了針對曹操多疑的性格。而《魏書》的確是有記載董承謀泄伏誅、馬騰全門遇害以致馬超興兵雪恨之事;可是難道你叫已發現有人暗算自己的曹操放虎歸山、坐以待斃嗎?況且敵人已經找到門口了,今日不討更待何時?
曹操的軍事才能
曹操識辨人才的能力絕對不容置疑。他擅於衡量部下性格長短、能力高低以負之輕重,又能洞識敵人心理以攻其不備。從招攬敵將如張遼、張郃、徐晃、賈詡等,使得曹營人才濟濟;聯繫敵將以作內應外合,於官渡納降許攸、奇襲烏巢,遂破袁紹;到離間敵軍將領致彼方不攻自破,於渭水巧施偽書離間馬超、韓遂,亂彼軍心;都充份顯露曹操的個人魅力與政治才華,耍弄人心猶如高手弈棋。
在戰場上用兵的能力亦不遑多讓。演義中每逢大戰曹操都親自統軍匹敵,雖然未有記載他與敵將的直接交鋒,但總會在後軍或從高處指揮作戰,深諳用兵之道,又會將計就計,屢次化險為夷,對戰況往往一目了然。這不是說曹操沒有吃過敗仗,其實還多的是。其中遭張繡夜襲於宛城,又遭呂布火燒於濮陽,於赤壁更損兵折將而無功北還;演義就總喜歡把死裡逢生的曹操描寫得狼狽非常。不過與眾不同的是,曹操戰敗後總能收拾殘兵、承擔過錯,遂取彼計予己用以不致重蹈覆轍,亦不會像袁紹(以眾敵寡然遭大破於官渡)及劉備(急報弟仇而遭營燒七百里於夷陵)般痛哭過失而一蹶不振。他又能與軍中眾多謀臣配合,分析後取捨諸方意見而又不失心於眾。這些就是他能成為三國中首屈一指軍事家的原因。
東晉孫盛評曹操曰:「(曹操)博覽腢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這句或許被羅貫中抓住了,結果曹操由「抄集」變成了「抄襲」諸家兵法,遭到從西川遠來的張松揶揄,道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曹操的《孟德新書》。演義中曹操則暗謂自己或與古人暗合,兩書因而形影不離,不過卻還是令人把書燒掉了。
這段故事好像有一個頗大的漏洞;曹操自幼好讀兵書,難道會不曉得自己抄襲了《孫武兵法》?孫武其人存在與否史學家持保留態度,然而《孫武兵法》,或稱《孫子兵法》一書卻流傳古今,為我國最早的系統化兵書。演義中曹操的臣子楊修被張松挑問《孟德新書》為何書時,楊修只道是「丞相(曹操)酌古准今,仿《孫子》十三篇而作。」奇怪的是連楊修都知道主公的《孟德新書》仿效了《孫子兵法》,難道曹操真的會糊塗到這種程度嗎?若要辯曹操是為了挽回面子才訛稱自己與古人暗合,而非「抄襲」,那就更不打話了,作為統帥領軍多年征戰各地而不聞《孫子》才真的丟盡臉呢!這明顯也是羅貫中為刻意醜化曹操而編出來的。
結語:
初為一國之君,有忠臣順必有反賊逆。劉玄德貴為漢室之後,既得五虎大將之勇,又有臥龍鳳雛之謀;然而天下不得以安,其理焉在?拘泥於仁義而怠慢國家大事,此乃婦人之仁,非大道之義也。《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然而天下未定,理國事必當嚴明果斷,待太平之日方拘社稷小節,此乃昔日太祖治國之道。
太祖薨,長子丕嗣。後丕築壇受禪,天下垂手而得。丕素有文采,然用兵遠遜於父;南征西伐,皆無戰果。太子曹叡,年幼登基;心腹曹真統軍不濟,叡遂予兵司馬以拒孔明,從而植下大晉根基。及孔明病逝五丈原,叡自以為中原已定而奢華無道;又屢諫不從並失德於賢臣;終自取其禍,早薨。叡無後,曹芳繼位,曹爽佐政。爽無謀之輩,懿設計誅之,司馬氏從此主導國事。
魏國迄立中原四載方五,雖未及秦之業、漢之宏,然太祖縱橫四海、征戰百地,上識英雄、下恤黎庶,其鴻圖大業廣傳後世;惟其兩嗣首不才、次早夭,未能鞏父偉業,惜哉,惜哉!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