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5日訊】
解說
這句中古世紀諺語直譯為「僧袍不能使人成為僧侶」,意思是人外表穿上什麼衣服,不能說他就是這樣的人。中文較難有直接對應的成語,如果要以「外貌」做為主題,則有如「人不可貌相」,但這一句話較傾向不要以外貌小看他人的意思,至於「口蜜腹劍」則較傾向形容人內外不一,奸詐險惡;「道貌岸然」是形容一個人外表端正,可是我們並不知道他心裡是不是在打著壞主意。
僧侶大概是常人社會中最為突出的一個身份,且容易辨識,因此當一個人穿上僧侶的衣服、剃光頭、嘴裡能念經,就代表他是修行的人了嗎?很多人的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當初釋迦牟尼、耶穌等神佛在世時,只以口述方式傳出修煉的心法或是教導人們該怎麼修正自己的行為,既沒有儀式,也沒有收費。
到了中世紀(約A.D.476至1453年,中國魏晉南北朝末年至明景帝)之時,已經形成基督教與佛教,有人穿著道袍僧衣,幹些不是修煉人該做的行為,敗壞宗教名聲,或逐漸重視起宗教形式,忘記修煉的本質在「心」;常人間也有智慧的人,因此也就有了「The cowl does not make the monk」這句古諺。
「人不可貌相」的相對英文諺語可說「Never judge by appearances.」或是「Appearances are deceptive.(外表欺人)」,而「口蜜腹劍」的原意較接近「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道貌岸然」或可說是「Things are seldom what they seem.(事物極少如其外表所示)」。
「口蜜腹劍」來自《唐書》記載宰相李林甫之為人處事。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的宰相,他雖具有讀書人的知識,但並沒有讀書人的涵養。他想盡辦法獲得權勢後,只依照玄宗喜好行事,結交玄宗親信與妃子,以鞏固自己的宰相權位;對於賢才總是十分小心。
李林甫跟其他人接觸時,常常表現得熱情,模樣十分親切。但是,他內心所想的正好與他所做的相反。有時別人請他說項,他滿口答應,但從中破壞。時間久了,大家都識破他的面目,心知肚明。
與李白有「飲中八仙」之名的李適之從通州刺史一路拔擢至刑部尚書,天寶元年(A.D.742)被提為左丞相,他性情坦蕩,聲譽很高,李林甫很是嫉妒。
一日,李林甫對李適之說:「華山有一處金礦,假如可以大量開採,好好利用,一定可以造福百姓。我實在太忙了,你若有空,麻煩您跟皇上提起這件事情。」李適之很爽快就答應了。
玄宗聽到李適之的建議後,找李林甫商量,李林甫假意皺著眉頭,為難的說:「這件事情我知道,可是,華山是帝王之氣集中的地方,如果開採,恐怕會對您不利,因此我一直沒講。」此後,玄宗對李林甫大為信任,對李適之則逐漸疏離。天寶五年,李林甫藉機陷害李適之,並罷黜其左丞相一職。
原文
《唐書‧李林甫傳》:「世謂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例句
1 你別看小丁一副簡單裝扮,「人不可貌相」,他的應對進退是這班學生中最得體的。
2 現在的上班族真辛苦,除了利用額外時間加強專長,還得提防他人的「口蜜腹劍」。
3 「道貌岸然」的人不代表就是一個好丈夫,你得留意他心裡是不是一個好人。(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