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歐祥義╱調查報導
核一廠用過的核燃料棒已快擠爆了,廠內中期儲存倉庫如果不趕快發包興建,核一廠在九十七年就要被迫停止運轉。不過,相關招標案卻已流標兩次,主要是投標的國外廠商都不足三家,且投標金額都在六千萬美元以上,遠超過台電約兩千四百萬美元的預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下轄的核能研究所為此表明投標意願,打算以「低於三千八百萬美元,但高於兩千四百萬美元」的合理價格投標。
據了解,核研所的表態參與核一這項工程的意願,除了可望打破國外廠商技術壟斷,間接也將影響未來核廢料處理,以及核電廠除役的數百億元商機。核研所表示,這是為了讓核能產業本土化,未來也可以將技術轉移給民間。台電內部則已討論此事,高層官員透露,原則上將修改招標相關的規範,讓核研所符合投標資格。
用過的核燃料棒具高度放射性,這與儲存在蘭嶼核廢料場中低放射性核廢料性質完全不同;核一廠一號機自六十六年11月開始運轉至今,使用過的核燃料棒都置於廠內燃料池內。
用過的核燃料棒還含有大量的鈾及鈽,半衰期可能超過萬年,國內外作法是再提煉回收使用,做為核電廠燃料或是核子彈,北韓核子彈的原料就是用過的核燃料棒。
嚴格來說,用過的核燃料棒是可回收的資源,不是核廢料。
台灣現有三座核電廠用過的核燃料棒,自七十七年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事件後,所有用過的核燃料棒都遭到美國原子能總署(IAEA )監控,不論用過或使用中都有IAEA的鉛封,由此來杜絕台灣發展核子武器的管道。
問題是,面對三座核電廠逐年增加的用過核燃料棒,美國至今未表明願出面幫台灣處理。
台電在八十五年前後曾與法國大廠COGIMA接觸,希望比照日本模式,由該廠為台電再提煉用過的核燃料棒,此方案因為美國反對而胎死腹中。
因此,台電三座核電廠對使用過的核燃料棒,唯一的處置方法只有存放於廠內燃料池中,要如何處理這些用過的核燃料棒,台電上上下下沒有人知道,幾經研商之下,才決定在三座核電廠內興建中期儲存倉庫,暫時解決掉這個危機。
核二及核三廠因廠區較大,運轉時間較晚,庫存用過的核燃料棒爆倉的危機還未浮現,核一廠的危機卻是迫在眉睫,如果中期儲存倉庫未及時興建,到九十七年時,核一廠將因為用過的核燃料棒無處可放而被迫停止運轉。
值得玩味的是,台電大概清楚在未來十年、廿年,都可能無力解決這些用過的核燃料棒問題,所以在核一廠之後,核二及核三廠區內也要建中期儲存倉庫。
台電目前要尋求境內低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忙了十幾年還是在原地打轉,境外處置方案包括北韓及俄羅斯的內容方案,也是以低放射性核廢料為主。
低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置都如此困難,更不用說是用過的核燃料棒這種高放射性的廢料,台電主管認為,應由政府出面與美國政府協商,由美國來回收這些他們賣給台灣的核燃料棒,美國人不出面,這些用過的核燃料棒永遠沒有解決之道。
至於核一廠立即面臨用過核燃料棒的中期儲存問題,核研所的適時表態參與工程投標,應該有助於壓力的舒緩。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