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的名士—竹林七賢

曉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71
【字號】    
   標籤: tags:

魏末晉初年間,有七個極富才情的浪漫文學家互相之間甚為友善,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相會暢遊,史稱「竹林七賢」。
  
時值公元250年,即魏明帝嘉平年間,這七個人是﹕山濤,阮籍,嵇康,向秀,劉伶,阮鹹和王戎,他們皆是性情曠達且才高志遠的才子,或者文采翩翩,或者官高名大,所以逐漸的被世人稱為「七賢」。
  
他們七人皆是擅長飲酒的文學家,其中一些人還精通音律。若以文學論,當以阮籍和嵇康最為著名﹔若以音樂論,則以阮鹹,阮籍和嵇康為首﹔而若以擅長飲酒論,山濤和劉伶當之無愧。他們幾人皆性情浪漫,且脾胃相投,因此結為好友,終日在竹林間相會悠遊,吟詩作賦,彈唱對弈、品茗飲酒,過著悠閑自得的閑逸生活,自認為是高逸雅士。
  
「竹林七賢」如「建安七子」一樣在文學上各有所長,但他們的文風不像「建安七子」那樣清新悅麗,其中阮籍長於五言詩,文思極其高遠﹔嵇康既擅長散文,也精通寫詩,筆力十分峻切﹔向秀的韻文可謂清韻可佳﹔山濤長於書啟﹔劉伶善作賦頌﹔阮鹹和王戎的詩文雖然沒有流傳於後世,但也可稱得上清淡娓娓。
  
此外,嵇康在古琴上成就也很高,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而他的《廣陵散》則是千古絕唱。
  
漢末晉初,時局紛亂,在這樣一個短暫而動盪的歷史時期,前有「建安七子」,後有「竹林七賢」,這在中華文化史上實屬難得。兩者相比,「建安七子」在文學上較「竹林七賢」齊整,但在其他藝術成就上,就不如「竹林七賢」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一次對雷震這個名字有了印象,大約是在10多年前,在李敖的一篇雜文中,他說中國人本身有很多不自由民主的性格,雷震的氣質是革命黨式的、單調的、高高在上的,興趣狹隘的,雖然很雄渾、很過癮,可惜不是自由民主的氣質。從那時起,我就想瞭解雷震,這位曾位居國民黨權勢中心、最後卻因追求民主自由而成了階下囚的歷史人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真的像狂妄自大的李敖所論定的那樣缺乏民主自由的氣質嗎?雖然這些年來我也斷斷續續讀到過不少有關書籍、文章,但真正對雷震一生大起大落的命運,他的理想、追求,他的性格、氣質有了較爲全面的瞭解,還是在讀了《風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之後。
  • 讀《托洛斯基回憶錄》,做了些筆記。掩卷後有一種莫名的惆悵。冷靜了思考,自覺情緒的根由,是書裏涉及上世紀早期蘇俄風雲人物甚多,而今日讀他們,興趣卻索然,做筆記的勁頭只是提不起來。那些人創造了歷史,改變了世界,但不過八、九十年,歷史又改變了一切,時間之帚至少已經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大衆的視線裏掃去,人們的印象裏僅僅殘留了一個模糊的“十月革命”概念,——一個生動的、充滿了血與火的故事,演變爲了中學歷史試卷裏一個抽象的名詞解釋。
  • 商朝末年,有個孤竹國。國王有幾個兒子,其中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兩個兄弟感情很好,互相友愛。
  •   11月1號日本央行開始發行更換了圖案的三種新紙幣,據悉發行新紙幣的目的是為了防範不斷增加的偽造紙幣。登上新紙幣的歷史人物的故鄉也企盼由此提高當地知名度吸引遊客。 在新紙幣發行的第一天,四億兩千萬張嶄新的新紙幣從日本銀行運往各家銀行,正式進入市場流通。三種新紙幣面額分別為一萬日元、五千日元和一千日元。這是日本近20年來首次更換紙幣圖案。一萬日元紙幣的人物肖像仍然使用思想家福澤諭吉,背面改用平等院鳳凰堂的鳳凰圖像。五千日元和一千日元的人物肖像分別改用日本女作家通口一葉和細菌學家野口英世。紙幣採用女性肖像在日本尚屬首次。 *防偽技術新*
  • 漢武帝在位時,版圖遼闊,國力強大,對橫行於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採用漢高祖時代的和親政策,而是對匈奴發動一波波的大規模反擊。在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是抗匈奴名將,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戰功最大者。
  • 康熙年間,大阿哥允禔曾掌管養心殿營造事務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進殿拜見,並與康熙皇帝閒談。
  • 外驅金虜,內平匪寇,南宋大英雄岳飛以忠義許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平定楊么的洞庭湖之戰,可說是岳飛軍事生涯中一部驚人的傑作。
  •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會認為算命先生能算準別人,卻算不準自己。其實在中國古代,能算準自己命運,甚至離世之期的高人、術士比比皆是。因天機不可洩,有時是不便說與外人聽的。
  • 自束髮從軍到收復建康,岳飛征戰八年,身經大小二百餘戰,終成一位統領精銳部隊的青年將領。金兵撤退後,之前潰逃的宋兵淪落為匪寇,繼續在江西、兩湖橫行作亂。岳將軍來不及撣去一身征塵,毅然投入平定賊寇的戰事。
評論